农技创新谱出“增收曲”
1989年,毕业于河北农大农学系的吕秀珑,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了老家武邑县工作,在农业局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
搞好技术服务,说来容易做来难,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来,吕秀珑不断夯实、提升专业技能,白天,她走村入户,往返于田间地头,指导生产,晚上坐在灯下学习农技专业知识,对着书本分析、整理白天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这样的积累,吕秀珑成了县里农业技术指导方面的“一把好手”。
“推进粮食增产丰收,必须搞好新技术推广。”总结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吕秀珑发现,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武邑,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种植业品牌,就要依靠农业新技术。为此,2002年以来,吕秀珑以项目为抓手,致力农业新技术的创新,先后实施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和高产创建等11个项目,探索总结出了促进武邑农业持续增产的一整套配套栽培新技术。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通过推广小麦抗旱节水品种、播后镇压、水肥一体化、缩行种植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全县45万亩小麦节水达2500万立方米,实现了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高效栽培;在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实施过程中,集成推广了“一增四改”和“五统一”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夏玉米最高单产776公斤,小麦最高单产突破678公斤,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增产达15%以上。因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武邑县2009年与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与此同时,吕秀珑根据武邑实际,先后引进小麦抗旱节水型新品种、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和适宜该县种植的棉花新品种50多个。通过试验筛选并大力推广,使农作物品种不断得到更新换代,新品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实现粮食增产10%以上。
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庄稼发烧别犯愁,拿起电话找秀珑。秀珑上地里查一查,今年的收成顶呱呱。”这是蒋屯村农民王秀珍给秀珑编的一首打油诗。2008年,由于误用了喷施过麦田除草剂的喷雾器,王秀珍几亩棉花的叶子全变成了“鸡爪子”。看着一尺多高的棉苗,王秀珍心疼又着急:毁了舍不得,不毁没啥收成。她给秀珑打去电话,希望秀珑能到地里给自己出出主意。听到这个消息后,吕秀珑急急赶往现场:千万别毁了,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留2-3个侧枝代替果枝。在秀珑的指导下,王秀珍的棉花保住了,且收成“不赖”。
泥土、庄稼、农民,一年365天,吕秀珑几乎天天围着这三样转,且一转就是27年,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帮助武邑县的老百姓在土地里得到了实惠;也用自己的实干付出,践行着“三严三实”要求,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风采。27年间,吕秀珑走遍了武邑县的545个村,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农民排忧解难。
今年初,吕秀珑接到了牛村村民付秋红的电话,“喂,珑姐,大伙儿都盼着你哩,快来帮俺们看看种啥好!”接到电话,吕秀珑马上赶了过去。原来,武邑县要全面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要求调整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的小麦种植面积。这一下,大伙儿犯了愁,种啥庄稼既增收又节水哩?“春玉米、油葵、谷子都可以,节水,产量、效益也不错。”耐心听完乡亲们的话,早已对牛村土壤情况熟记于心的吕秀珑提出了建议,并逐品种分析产量,坚定了大伙儿的种植信心。目前,这些作物节约了大量农业用水,有的已经获得了大丰收。
近些年,武邑县很多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力较少、成本较高。结合新农村建设,吕秀珑开展了多项新型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工作。其中玉米“一封一杀”化学除草、棉花全程化控简化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不少农民结束了农忙农闲城里、村里“两头跑”的生活。
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有棚户反映黄瓜灰霉病严重,这和通风、放帘工作没有做好有关。拉帘要等到太阳光晒到草帘上,通风口要拉小,学会了控制温度和湿度,病害控制住,效益也就上去了。”今年春天,吕秀珑和县农牧局的老师们,根据乡镇种植特色和农民需求组织开展了“菜单式”培训活动,把培训内容选择权交给学员,深受农民欢迎。农忙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事生产,是吕秀珑的工作常态;农闲跑村入户,开展种植培训,是吕秀珑的“必修课”。对此,吕秀珑解释说:“每次下乡的时候,农民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争着问种地遇到的问题。从这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科技指导的渴求。”
长期工作在农业第一线,也让她看到了一些问题:农民们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指导,让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落了空。农业科技的推广,中断在“最后一公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吕秀珑除了自己经常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对农民开展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的新技术培训,还通过积极健全推广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保障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畅通。她以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为载体,建设了4个跨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区域站、10家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站、10个科技示范基地,培育2200个科技示范户;开通12316农业专家服务热线、利用气象服务平台发布农业科技短信、搭建农技推广云平台,构建起了上下贯通、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这一网络成功解决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疏通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通道,使科技贡献率达到了70%。用吕秀珑的话说,农技人员要做好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二传手”,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27年扎根基层,吕秀珑奉献出了全部精力,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她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十几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多篇科普论文及论著被收入核心期刊;她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和全国劳模,先后荣获“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层次人才、河北省“三八红旗手”……谈到这些荣誉时,大大咧咧的秀珑不好意思起来,连连摆手:“我是一名农技人员,我的‘根’在土地上,庄稼有个好收成、农民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版权所有: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318-2681807 技术支持:衡水创新科技 备案号:冀ICP备11016521号-12
地址:衡水市桃城区育才南大街262号 邮编:0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