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乔文臣从事节水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至今已20多年,他与研究院的同志们一起,辛苦培育成了15个节水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他亲历并见证了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研究不断壮大并成为研究院优势学科的发展历程。
乔文臣说,回忆这些年的科研经历,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伴随着收获的喜悦。大学毕业后,乔文臣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上工作岗位,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给了他当头一棒:农民种小麦在田间的时间也不过7天,而小麦育种人,一年中至少要7个月在田间地头,一人相当于30个农民的工作。面对现实,乔文臣没有退缩、也无路可退,勤奋工作是唯一的选择。搞科研的“农民”也不容易,刚参加工作时,就是每天看各种各样、成百上千育种材料的种子,挑选好的材料列入账簿中,同时在种子袋上编上号码。刚开始看麦粒时觉得很枯燥无趣,可观察久了之后却发现:麦粒有大有小、有圆有扁、有白有黑、有美有丑、籽粒冠毛有多有少,千奇百状、无奇不有……
在田间观察时更是引人入胜,小麦植株株型各异、姿态万千:株型有松有紧;叶片有冲有披、有长有短、有宽有窄;穗子有大有小、有粒多有粒少;麦秆有硬有软、有粗有细……在观察中渐渐进入了境界,有了科研探索的兴趣。20年来,乔文臣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草帽和布鞋长期陪伴,足迹遍布试验田。观察小麦时间长了,小麦变成了他的“孩子”。
乔文臣在田间观察时,用心和小麦交流,仔细听每个小麦的故事,既看它们的外观长相又看内在素质和家庭出身,通过表型选择基因型,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过多次综合考量之后,将符合标准的小麦挑选出来,并经过多年测试,才可能成为良种。如今说起衡观35小麦的选育,乔文臣仍然记忆犹新,他是从与其大相径庭的矮秆多穗原95观26中选育出来的,通过不断的细致观察,选出不断分离且性状优良的单株,直到第10代才育成了今天的衡观35小麦,并通过研究观察衡观35小麦的开花结实习性,总结出“多花多实”的特性,凝练贴切。
小麦育种是一项技术要求精细严谨的复杂工程。一个优良品种,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中选配杂交组合,经几代筛选,审定推广,有时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管风吹日晒还是寒冬酷暑,都必须精心照料这些材料,哪怕只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多年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所以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每年“五一”前后进行小麦杂交授粉,小麦育种人就顶着炎炎烈日逐穗去雄授粉,还经常加班加点。收麦种麦时更是披星戴月、不辞辛劳。
乔文臣说:“说实话,搞小麦育种,离不开田间观察和积累。”正如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所说,搞育种就是到田间、到田间、到田间。每年数千个甚至上万个后代材料,乔文臣需要在3至6月份进行高密度、大负荷的田间观察并进行相关记载,每天观察上千个材料,一轮调查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常年的高负荷低头观察记载使他得了严重的颈椎病,可他经常带病工作。2005年5月,乔文臣不明原因的头昏,同时视力模糊,走遍全市的各个医院,均未找到病因,最后经一名老中医确诊得的是颈椎病,对症下药后,他才暂时缓解了病痛。
搞育种还需要灵感,也需要辩证法。做节水品种育种时间长了,乔文臣每天都在想这些事,为了配出好的组合,常常想亲本搭配问题,有时灵感来了突然想起一个好的组合搭配,就赶紧记录下来,回头再去实施。衡7228、衡5229小麦的选育,就是辩证思维的结果,从仅有的几个单株(按常规选法应该淘汰)选育出的这两个国审品种,分别于2004年、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衡7228小麦还是河北省第一个成果转化的典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开展节水品种选育工作,乔文臣都紧紧围绕生产缺水的实际,创新了节水品种选育方法,争取“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经过努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节水品种选育工作硕果满枝,育成了节水高产的衡观35小麦等8个品种,育成了节水丰产的衡6632小麦等5个品种,育成了节水丰产优质的衡优18小麦等2个品种。
版权所有: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318-2681807 技术支持:衡水创新科技 备案号:冀ICP备11016521号-12
地址:衡水市桃城区育才南大街262号 邮编:0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