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话题 激发创新活力
时间:2022-08-10 16:28:55 作者:王澎 祖祎祎 来源:农民日报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各级相关部门不断强化举措保障、创设扶持政策,种业振兴顺利开局,行业发展势头正劲。一年来,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阶段将如何发展,南繁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举行的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
7月27日—30日,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大会设置1场主论坛,13场分论坛。邀请15位院士、170余名专家,带来主题报告140余场,涵盖政策法规解读、国内外种业形势研判、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分享、权威信息发布交流、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展望等方方面面。
会上,种业管理、法律、公检法、知识产权等部门,及科研单位、国际联盟、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种业企业负责人围绕当下种业发展战略性、前沿性、核心性问题,全面研讨我国种业现状和各产业发展形势,为中国种业振兴和南繁硅谷崛起建真言、凝共识、添动力。
大会同期还组织了崖州湾科技城产业促进中心展馆和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带领参会者亲眼见证南繁从“基地”向“硅谷”的转变。
知识产权保护呼声高 协同配合全面净化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进入发展黄金期。品种更新换代加快,绿色优质品种不断涌现。为进一步激发原始创新活力,保障育种创新者的权益,业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愈发高涨。
据上海丰科生物CEO张文宏讲述,前些年,公司自主培育的白玉菇品种饱受侵权困扰,虽然2021年维权成功,但6年维权的坎坷经历仍历历在目。她指出,随着国家对于种业知识产权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将对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用权维权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自1997年我国新品种保护制度建立至今,体系不断完善,成效十分显著。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礼胜指出,目前,我国农作物植物新品种总申请量达到55250件,总授权量达到20682件,我国已成为新品种保护大国。
保护种业知识产权,离不开司法的“利剑”。去年至今,最高法出台了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和加强涉种刑事审判两个指导意见,切实加大种业侵权案件的惩治力度。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判长罗霞指出,近年来,植物新品种权纠纷呈现审理难度不断加大,维权主体、侵权行为日趋多样化,侵权环节多而隐蔽,不会维权、不善维权的现象突出等特点。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不断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打造专业化审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3—2021年植物新品种一审案件共1907件,其中侵权案件占比80%,品种权人胜诉率超七成。
今年,种业市场净化作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五大行动之一,被摆上了重要位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市场监管处负责人何庆学指出,法规立法、司法保护、行政执法、技术标准、社会共治是整治市场乱象、严打侵权违法的“五把刀”,全面净化市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推进,密切配合。
打破传统育种模式 粮食作物产业化呈新趋势
双季早稻对我国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六个稻区中生产双季早稻均为早籼稻,但双季早籼稻生产单价、利润率较低。”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指出,通过早稻“籼改粳”有望实现早稻品质与价值的双提升。近年来,团队致力于新一代育种技术——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通过高产优质多抗“早粳稻”设计,“早粳稻”新品种培育已实现突破,有望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更多可能。
近年来,消费市场稻米品质高端化发展对品种不断提出新要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指出,我国稻谷产量已连续11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近年来人均稻谷占有量超过消费量,稻米产需平衡、略有结余,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稻米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垩白、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偏高、整精米率偏低是制约我国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万建民表示,下一步,推动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应注重对稻米品种外观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的改良,建立以优质为核心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体系,全面推动中国稻米品质的改良。
马铃薯是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全球有13亿人口将它作为主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黄三文指出,马铃薯喜凉、耐旱、适应性广,在一些缺水、积温不足的种植区,与其他主粮作物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基因组复杂,薯块繁殖系数很低,马铃薯繁殖和育种方式的落后,导致品种改良周期极长。为彻底改良马铃薯育种方式,黄三文团队与多家单位共同发起“优薯计划”,运用“基因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实现了用2倍体代替4倍体,用杂交种子替代块茎繁殖,育种时间大幅缩短,完成了马铃薯育种历史上的一次革命。“优薯1号”的成功选育证明了杂交马铃薯育种的可行性,使马铃薯的遗传改良进入了快速迭代的轨道。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改饲”工程的不断推进,青贮玉米技术不断完善,全株玉米青贮已经成为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的核心饲料,我国的青贮玉米产业借此东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青贮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
北京农学院教授潘金豹介绍,目前,我国专用性青贮玉米品种淀粉含量普遍偏低,普通玉米品种的秸秆品质、持绿性较差,缺少粮饲通用型品种。未来,要加大优质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力度,加快提升机械化水平,推动饲草种质、收割、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
扩油提产“种”为先 优质广适可兼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料作物,油菜对我国农业生产及食用油供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指出,2000年以来,我国油菜品种改良取得重要进展。2010—2016年与2000—2004年国审油菜品种比较,平均亩产量增加36.11公斤,平均含油量增加4.64个百分点,产量、油分同步提高,进展十分显著。
据介绍,近年来,傅廷栋团队着力开展耐盐碱油菜品种的改良和选育,探索通过种植耐盐碱油菜作饲料、绿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修复利用盐碱地技术体系,取得重要进展。“实验表明,油菜耐盐碱能力强,耐低温、生长快,产量高,覆盖效果好,翻耕作绿肥能很快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抑制盐分上升,又能种养结合、多功能利用,边改良边有经济效益,是改良盐碱地最有优势的大田作物。”
花生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也是高效经济作物,总产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国内外花生使用消费量增长迅猛。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油、高油酸品种选育取得突破进展,2000年后,全国高油品种数量达200个;自2007年第一个高油酸品种通过审定,截至2021年,已登记高油酸品种攀升至194个。未来,除高产、早熟品种选育外,高油酸基础上的专用品种、适合机械化作业品种、抗生物胁迫选育也将成为重要方向。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食用植物蛋白来源,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良种的作用十分关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天富介绍,目前,我国大豆生产用种全部为自主培育品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我国大豆单产不断突破,品种品质也逐步提升。
据统计,2016—2021年间,国审高产品种数量逐年上升。2021年国家审定大豆品种86个,主要以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审定优质专用大豆品种36个,同比增加20个。2020年,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石河子综合试验站,利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15亩“吉育86”,实收测产1.5亩,亩产达453.54公斤,创造了全国大豆单产最高纪录。
韩天富表示,下一阶段,要树立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新材料创制,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发挥我国人才、资源、体系等优势,逐步推动我国大豆种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