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厕要经得起“回头看”
时间:2022-09-14 15:11:43 作者:朱一鸣 来源:农民日报
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深入推进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视频会和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情况交流座谈会,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在去年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和今年上半年“回头看”基础上,持续抓好问题厕所整改工作,加快完善农村改厕工作机制,务实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
厕所虽小,体现文明,牵动民生。农村改厕事关农民福祉和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在地方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关注农村厕所改造问题。近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改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其中,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
然而,在看到农村改厕给乡村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要正视摸排整改中暴露出的问题。比如,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改厕中或多或少存在。我国农户数量多、分布广,农村改厕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全面收官的攻坚战,而是需要稳扎稳打、从容建设、持续发力的持久战。而现实中,有的地方忽视地理气候、经济水平等客观实际,盲目建设,造成一些厕所“改后弃用”。有的地方重数量轻质量,个别地方甚至为图省事,将马桶、水管等厕具“一发了之”,至于厕所改没改、农民用没用却置之不管,造成项目资金利用率不高,没有物尽其用。
又如,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改厕时,没有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受传统观念和长期生活习惯影响,让所有农民一下子都接受改厕并不容易。而有的地方没有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大包大揽,没有充分了解农民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动员农民参与。要么强行推动,要么单纯用经济手段、给钱给物,宣传引导、组织发动、指导服务不够,致使一些改后的厕所不好用、农民不愿用。
再如,后续管护服务方面。农村改厕要想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好一户,离不开良好的管护服务。而有的地方为改厕而改厕,只顾建设,后续管护服务却没跟上,比如排污管网未能接入、化粪池无人清理、冬季管道外露冻裂无人维修等。究其原因,一是前期整体规划没做好,在厕所改建时没有充分考虑后期维修、管护等配套方案。二是政府作用没厘清,在以农民自建为主的室内工作完成后,政府没有聚力做好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比如技术模式选择、供水保障、粪污综合处理等。
要想进一步把农村改厕这件好事办实办好,因地制宜是关键。要遵循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厕所技术模式,坚持质量实效第一,不能简单照抄照搬。特别是在东北寒冷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等地,要开发适宜的改厕用品和技术,确保厕所能长久用下去。要把农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做没做好的标尺,建设过程中不怕麻烦、全程跟进,确保厕所建成建好,避免出现改厕虎头蛇尾、敷衍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
还要注意的是,改厕过程中农民不能缺位。要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改厕好处,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政府要带着干、帮着干,避免“政府干农民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愿意改的抓紧改,农民不愿改的暂时缓一缓,宁可进度慢一点,也要把工作做实。农民是改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动农民参与厕所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和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也很有必要。为将农村改厕“一时好”变“永久好”,应探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长效管护机制和“村民主体、政府引导、财政补贴、社会投入”相结合的运维管理体系。省市要做好监督指导,县要建立管护平台,乡村要建立改厕服务站。另外,要畅通改厕问题监督举报渠道,常态化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充分吸纳农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