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飘香 浓缩十年甘甜
时间:2022-10-13 09:17:12 作者:本报记者 朱微 来源:衡水新闻网
10年,是生命刻度中不可忽视的长度。对深州市穆村乡马庄的李宗权来说,这10年,他的蜜桃事业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通过传统农业和电商平台紧密结合的方式,马庄鲜桃更是插上了“翅膀”,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
10年前,有人问李宗权:“你的梦想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跟乡亲们携手种桃,让马庄‘桃事业’大放光彩。”10年后,努力奔跑的李宗权初步完成了他的梦想——注册“御桃轩”品牌商标,创建深州蜜桃文化观光采摘园,相继引进、培育、嫁接了10多个系列的鲜桃品种,发展早熟、晚熟及错季鲜桃,实现了优质鲜桃三季上市,带领深州市冠一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百余名社员将深州蜜桃以喜人的价格,远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日前,记者与李宗权面对面,听他讲述了这10年的逐梦经历。
种好桃是李家几代人共同的心愿
走进深州御桃庄园,绿树掩映间,红艳艳的桃子饱满水嫩,散发出清甜的香味儿。老板李宗权熟练地穿梭于桃林间,检视着枝叶和桃子,间或用电动剪刀剪枝。
李宗权今年47岁,他所在的穆村乡马庄,是深州蜜桃核心产区。“我家几代人都种桃。”李宗权自小就对桃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坦言,种好桃是家族几辈人共同的心愿。
“以前,我们村的桃农只知道低头种桃,种熟了就在地头等客户,价格总是提不上去。”李宗权说,十多年前,深州蜜桃因品质提升不够、推介力度小等原因,面临着价格低、不好管理、市场萎缩的窘境,农户种桃的积极性越来越小。困境下,李宗权开始尝试改变,采取古法种植——以杀虫灯、除虫板代替农药,以麻酱饼、豆粕取代化肥,有效保证深州蜜桃的原生态品质。凭借着还原古法种植,李宗权的蜜桃赢得了市场认可,每年都有老客户定期前来采购,古法种植让深州蜜桃重新焕发生机。
引领合作社社员从会种桃到“慧”种桃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李宗权深知当桃农的不易。“蜜桃市场竞争激烈,只有抱团取暖,打造一流的蜜桃品质,才能让深州蜜桃脱颖而出。”李宗权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9年7月,他带头成立深州市冠一果品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建立完善的果品质量安全监控制度,保证蜜桃的“绿色质量”。同时,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入桃园为社员们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精细化管理,让深州蜜桃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有了品质和品牌,李宗权又在销售模式上主动求变。2016年开始,他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建立网络销售平台,为深州蜜桃植入“电商基因”,积极引领社员们采取统一的“订单式”种销模式,精心设计深州蜜桃“套装”,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
有了“合作社+订单+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深州蜜桃逐渐在全国众多蜜桃品牌中脱颖而出,得到各地经销商的青睐,马庄的销售订单逐年增多,蜜桃远销广东、浙江、河南等地。“乡亲们都说,‘没想到我们马庄的桃儿不再论筐卖,而是论盒卖、论个卖!’”说这话的时候,李宗权的笑容里是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喜悦,“亩产收入2万多元,这在以前根本就无法想象。”种桃有“钱”景,大伙儿的干劲儿更足了。此后的几年间,马庄的桃农们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将蜜桃“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深耕“桃文化”,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这几年,李宗权着眼于未来,积极围绕“桃文化”打造旅游经济,延长产业链条,与其他企业联手研发生产桃木雕刻工艺品和桃醋等“桃文化”衍生产品。
李宗权先后流转周边土地百余亩,依托当地独特的桃资源优势,创建深州蜜桃文化观光采摘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合理规划田园观光环线,实现采摘、旅游、餐饮“一条龙”。每年举办的深州桃花节,在活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逐渐成为当地人及外地客商期待的农旅文化节日。同时,他还相继引进、培育、嫁接了10多个系列的鲜桃品种,发展早熟、晚熟及错季鲜桃,将采桃期延长,鲜桃采摘从6月下旬持续到11月中旬;陆续开发了桃木雕刻工艺品、桃醋、桃酒、桃糕等衍生品,壮大“桃经济”;通过开展网络直播、线下推介、节庆营销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深州桃产品走向全国。
“种植户几乎每年都会更迭桃树,旧桃木被贱卖或直接拿去烧掉,这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李宗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要把桃木重新利用起来。”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寻访手艺精湛的师傅,与其签订订单,将筛选出来的上等蜜桃木,精雕细琢成如意、宝剑、拐杖等工艺品。“咱‘御桃轩’出品的工艺品木质细腻、木纹清晰、图案精美吉祥,一上市就受到了游客的青睐,甚至走出国门,销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说起这些,李宗权的眼里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桃木雕刻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希望,未来,我们会继续深耕‘桃文化’,做足‘桃文章’,做活‘桃经济’。”李宗权给自己定下了又一个十年目标:“希望能够以桃为媒、以人聚气,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完美融合,在政府的扶持下,努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