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时间:2022-12-09 11:08:45 作者:记者段文雅 来源:衡水新闻网
“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为何“安家”衡水湖? 衡水市又推出哪些保护湖区多样生物的举措?12月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系列边会活动上,我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星,向世界展示了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鲜活案例,吸引了国际目光。
《生物多样性公约》 于1992年签署,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约。2016年12月,中国获得了2020年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办权。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今年12月7日至19日,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继续担任主席国。
本次会议“中国角”系列边会活动,通过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鲜活案例,展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和成效。活动中,张星作了《自然因我更美丽——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的案例分享,通过一段短视频展现了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之美,以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发现和它们在衡水湖安家落户为切入点,介绍了衡水湖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和典型做法,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吸引与会人士驻足观看。这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分享案例。
衡水湖是全球9条国际候鸟迁徙线路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享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东亚蓝宝石”等诸多佳誉。近年来,我市以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依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创新以鸟类栖息为核心的保护模式,设立季节性核心区,为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通过开挖水塘、引蓄水源、岸线修复等多种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建设了生态馆、水上教室、自然体验岛等可持续发展教育设施,开展了湿地体验、地心漫游、树道天桥等可持续发展活动,让青少年在自然活动中,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调查发现,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231个物种记录。与2008年本底调查相比,鸟类由303种增至3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原来的7种增至20种;昆虫类由416种增至757种,33种为河北省新记录到的;鱼类由34种增至45种。鸟类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加,监测到的白鹭、白枕鹤、灰鹤等鸟类种群数量创近几年新高,在衡水湖越冬的雁鸭类更是达到上万只。
“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在维护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和保护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谈到受邀参加COP15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活动,张星坦言“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将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编制《衡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0年)》,进一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市级层面协商体制机制。同时,我市深入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保护等系列工程,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吸引更多生物“落户”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