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时间:2022-12-13 11:40:46 作者:刘鲜 来源:衡水新闻网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近年来,故城县三朗镇创新探索以党建(引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银行+保险的农村“五位一体”新型经营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镇38个村年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10万元以上的达到28个,西牟村、白佛寺村年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
党建引领,共谱一首曲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集体强不强,就看领头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终端”,是农村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社等各种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三朗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产业”的方式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实现集中智慧、凝集力量谋发展。
“2019年,我们从班子强、基础好的居召村、西牟村先行试点,通过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整合资产资源、以‘保底+分红’激励农户土地入股、村干部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金融+保险’兜底等多种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三朗镇党委书记于宝卫说,“西牟村将2100亩土地全部纳入村集体经营。通过自主经营方式,2021年秋季,每亩给付农户保底800元后,村集体合作社纯收入80万元左右。”西牟村的成功,使更多的村加入了“五位一体”经营模式中来。
趁势而为,为推动12个“五位一体”空白村从无到有,三朗镇分类指导、因村施策。针对村干部思想落后、没有主动发展意识的村庄,他们压实责任,定期调度,推动发展,解决了“不想干”的问题;针对瞻前顾后、害怕失败的村庄,他们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村民代表会宣讲政策,到先进村座谈交流、实地学习,引导种植大户先行先试、带动发展的方法,进一步解放干群思想、增强发展信心,解决了“不敢干”的问题;针对土地遗留问题较敏感的村庄,他们帮其树立“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心,通过司法干部提供法律援助、包村干部入户帮做工作、班子成员集体商议出谋划策等方法,逐户、逐地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解决了“干不动”的问题。截至2022年上半年,12个村均制定了发展规划,并整合出土地3000余亩,逐步迈入三朗镇“五位一体”集体经济发展潮流中。
目前,“五位一体”模式已覆盖全镇38个村,整合土地3万余亩,以种植优质麦、高粱、水果玉米、高油酸花生等为主,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年增收1400万元以上。
因村制宜,齐办一桌席
各村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经营方式,多点开花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有的村盘活闲置资产,通过清产核资,管好用好闲置土地、坑塘等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韩庄村在拆除废弃房屋的空地和农户屋顶安装光伏电站,预计年收益10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10万元;居召村利用占地10余亩的闲置坑塘发展“水面光伏”项目,年增收6万余元。有的村拉长产业链条,建设加工厂、烘干塔等项目,发展农作物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尹里村利用旧校址投资建成榨油厂,加工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年增收10万余元。
与此同时,三郎镇积极搞好农业服务,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整合建设项目资产,通过托管、参股、承包等方式对外投资获得收益,整合原有农机队伍26支、种地能手180余人、大型农机具96台加入集体合作社,最大限度将效益留给本村农户。
“除此之外,我镇南北狭长,土质差异较大。我们就因地制宜,规划了六大种植区域。”于宝卫介绍,“分别是以5个田村(陈、庞、车、新、张)为中心的2000亩板蓝根种植示范区,以6个召村(辛、师、居、蒋、贾、河北)为中心的1万亩玉米种植及青储示范区,以白佛寺村为中心的1万亩高油酸花生种植示范区,以河北召村为中心的3000亩春玉米及芥菜轮作示范区,以4个长林(张、五、李、赵)村和西牟村为中心的5000亩高粱种植示范区,以南岭踪村为中心的1000亩果蔬基地示范区。”六大示范区齐头并进,全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带动了集体和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多元参与,合唱一台戏
龙头企业具有市场化程度高、经济体量大、产业链条长、资源承载力强等特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三郎镇紧紧依托以岭集团发展板蓝根种植,积极引进唐山颗蜜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水果玉米,对接康宏牧业发展青储玉米……
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是借助企业的产业优势发挥聚合作用,将资本、技术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把集体经济接入产业链条,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集体稳定增收。三朗镇四个长林(张、王、李、赵)村和西牟村与正大集团签订了4000亩的优质玉米种植协议,并定为“正大优质玉米种植基地”,长期与正大集团合作,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左右。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做大、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有机统一。
集体合作社自营,收益归村集体合作社,在保底价的基础上给群众分红。合作社收益部分,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村集体部分用于改善水、电、路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救济和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我们镇积极推动农村‘五位一体’新型经营模式发展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我们坚持种植主粮作物,落实国家粮食安全观,避免技术短板、价格波动限制;坚持群众自愿,做好群众引导工作,以群众意愿为主,促进共同富裕稳定发展;坚持自力更生,结合实际找准路子,降低对上级政策和补贴的依赖,克服人员惰性;坚持自主经营,村集体合作社自主完成耕种管收全过程,增大了盈利空间。”于宝卫说道。
保障兜底,同开一条船
建立收入保障兜底机制,通过金融保险托起村集体持续稳定增收的底线。
与银行合作“惠农贷”等获取发展资金;向保险公司投保灾害险、价格险等险种,规避生产风险,确保稳定增收。农业金融保险的介入,既可以减轻集体合作社的资金压力,又将大额的不定的农业风险损失转化为小额的固定的保险费的缴纳,减少农业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2021年,三朗镇与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签订了4.2万亩的玉米灾害保险、5500亩的玉米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全年共计赔付合作社30余万元,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展望未来,于宝卫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发挥村级党组织‘头雁作用’,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真正实现‘集体腰杆硬、村民腰包鼓’的发展目标,把三朗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