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二年农业农村经济经受住多重考验取得超预期成效
时间:2023-01-19 09:31:58 作者:买天 来源:农民日报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主持发布会。
曾衍德介绍,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全力以赴保供给,攻坚克难守底线,凝心聚力促振兴,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总的看,去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多重考验,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稳住了基本盘,夯实了“压舱石”。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去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产74亿斤,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去年的粮食生产过五关斩六将,成绩来之不易。潘文博说,打赢抗灾夺丰收这场硬仗,重要保障是“义”“利”同抓,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义”就是压实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利”就是加强政策支持,继续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比2021年翻了一番;增加产粮大县奖励,扩大轮作资金规模;安排70亿元支持夏粮促壮稳产,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高温干旱。
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超常超强的措施抓粮食生产,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紧抓实。在关键农时,组织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蹲点指导,推进小麦促弱转壮、“一喷三防”,秋粮的抗旱保苗、“一喷多促”、防病治虫等措施的落实。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组建应急服务队,帮助解决农资入户、农机上路、农民下田等堵点卡点。
潘文博说,今年,将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提高单产,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大豆油料产能取得“开门红”,生猪等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为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去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取得了“开门红”。曾衍德说,去年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面积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3万亩,是1958年以来最高的年份。产量2028万吨,增加389万吨,创历史新高,大豆自给率去年一年就提高了3个百分点;油菜面积达到1.09亿亩,增加近400万亩,油料作物总产量3653万吨,比上年增长1.1%。因供给增加和消费节约,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6个百分点。
潘文博说,今年要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每年都见到新成效,牢牢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
去年,在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去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略高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限。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长4.6%。同时,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水果供应量足价稳。
当前,农产品市场运行主要表现为产能足、消费旺和价格稳等3个特点。刘涵说,预计春节期间我国肉类、蔬菜和粮油供应充足,完全可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下一步,将继续抓生产、畅流通、守底线、保安全,确保春节期间群众“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量足价稳。
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首次迈上2万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45,比2021年缩小0.05。
曾衍德说,去年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稳步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增长4%左右,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1.6万多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恢复性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预计增长10%左右。农村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就地就近就业率超过90%。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左右,是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曾衍德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通过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让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粮食,产生更多效益;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推动政策保本,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多得利。同时,在推进产业融合提效增收、促进就业创业拓岗增收和深化改革创新赋能增收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就业带动能力增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去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5%,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
许健民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去年超过65%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经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的均落实了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可以消除风险;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去年有效克服疫情影响,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8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了133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9万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去年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均继续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
许健民说,今年将抓好4个重点:落实好一个机制,即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抓牢两个重点区域,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全国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加大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倾斜支持力度;抓细两个关键措施,即就业帮扶和产业帮扶;用好四支帮扶力量,即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科技和装备支撑有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
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总体判断,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曾衍德说,去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的一步。种业振兴深入推进,基本完成农业种质资源面上普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采集制作畜禽种质资源33万份和水产种质资源7.8万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进,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进展顺利。农机装备创制实现突破,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短板机具成功量产,粮食机收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部分原创科技成果领跑世界,其中,自主培育的“华西牛”通过国家审定,白羽肉鸡自主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15%,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
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速,人才队伍更加强大,优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布局,打造了一支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围绕稳粮保供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大豆科技自强行动和油菜绿色革命科技行动,近百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精准服务,为重要农产品减损失、提单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曾衍德说,下一步,将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系统集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村改革扩面深化
去年,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曾衍德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加快建设,供水供电、网络通讯、农民住房等设施逐步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增强,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99个、示范村1992个,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全面推广。
农村改革扩面深化,乡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曾衍德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拓展到21个省份,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乱占耕地建住房专项整治两项试点有序展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390万家、22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18.7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农产品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43.2亿美元。其中,进口236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出口98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
推进压实“五级书记”责任,全力以赴做好农村疫情防控
农村是当前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组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近期派出32个督导组赴各地督导,推进压实“五级书记”责任,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曾衍德说,将从四个方面做好农村防疫工作: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提升诊疗保障能力;加强农村重点人群防护,提升重症防治能力;强化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提升日常防护能力。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农村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曾衍德说,技术人员和医疗物资都要下沉,县城医疗资源要向一些薄弱乡镇和社区倾斜,一些应急设备和药品要向乡镇卫生院倾斜,确保有药用、用得上;对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特别是缺乏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包保联系,对可能出现的重症情况及时识别、及时转诊、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