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2-22 10:31:16 作者:周洪新 来源:农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重立柱架梁,找有力抓手,积极适应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形势,更加注重以平台思维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着力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五大平台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各类平台与三农领域深度融合,可以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布局、产业结构、价值和系统集成,推动乡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搭建土地托管平台,稳住农业基本盘。“两个大局”之中,三农“稳定器”和“压舱石”战略地位凸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才能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山东在全国首创土地托管平台,针对农村劳动力“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的难题,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搭建数字信息平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一些地方面临好的农产品生产不出来或生产出来也被普通农产品挤出市场的挑战,这是由于平台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为此,山东以电商平台实现市场拓展,促进农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革命性、系统性重构,推动生产者、消费者、服务者多维度、深层次对接,“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比如,山东曹县大集镇从过去一个经济落后的偏远镇,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淘宝镇”、全省唯一“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演绎出“靠电商、促共富”的实践案例。
搭建基础设施网平台,夯实三农转型发展根基。发挥各类基础设施支撑作用,增强农业农村新动能,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潜力所在,又是发挥好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作用的后劲所在。今年以来,山东组织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扎实开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村公共环境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八大行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搭建“三联三化”平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施科技“展翅”行动,推动科技与三农“三联三化”,即推动科技联结农业、科研院所联结农村、科技专家联结农民,逐步实现农业智慧化、优质化、品牌化,创新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管理体制,实行重大项目“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激活了科技兴农的“一池春水”。在山东农村,院士专家和农民做邻居已不是新鲜事,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及省内高校院所,在各地建起“大棚实验室”“田间院士工作站”等,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涌现。
搭建“党领社联”平台,引领带动小农户共同富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合作社联结小农户,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纽带作用,构建起集体与农户之间新的联结机制,实现了由过去“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到现在“入社想致富、离不开党支部”的转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是新生事物,既探索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又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多维度赋能乡村发展
借平台之“势”,赋乡村发展之“能”,为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夯实基础、注入动力、激发活力。
赋“科技”与“标准化”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探索推动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有机融合、农业技术服务与农业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标准就是生产力,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等6家“国字号”研发机构协同发力,加快推动由“市场主导者”向“标准制定者”整体提升,以标准“软联通”打通“双循环”新路径。
赋“品牌”与“园区”之能。构建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平台体系,打造两个“三品一标”,拓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助推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品牌化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用好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持续放大园区集聚集约效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数量居全国之首。
赋“绿色”与“联结”之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色。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为农村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为农民就业增收打开新空间。同时,发挥农业产业化发源地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搭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农民合作社+市场”等多种联结方式的农业产业链,有效破解分散种植比较效益低、小农生产抗风险能力差等难题,引领带动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快车道”。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平台赋能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也要“分其详于下”,优化政策供给,加大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环境。为此,首先要强化基础设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网,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基础设施。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切入点,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助力平台赋能。其次,要强化要素支撑。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其投入能力,鼓励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构建聚集多方合力的投入机制。出台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各类人才向农村走,持续为平台建设注入动力活力。第三,强化制度创新。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构建“政策保障、规划引领、标准推进、动态监测、考核评价”的制度体系,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此外还要以关键核心数据采集汇聚为起点,以解决三农领域关键难题、构建以破解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场景为抓手,以数据分析应用、共建共享为目标,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主体、向上汇集向下贯通的工作体系,遵循“数库模网端云”技术逻辑,实现一图统管、一网同治、一表通报,使乡村“数治”落地见效,把握历史机遇、增强历史主动,以变道超车的智慧和勇气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