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草莓”尽显“科技范儿”
时间:2023-03-27 09:37:10 作者:陈幸祉 田静云 来源:衡水新闻网
高架无土栽培、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化物联网管理系统……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的草莓大棚,与平时所见不同。在这里,草莓不是长在地面上,而是长在悬空的架子上。每一排立架之间留出了足够的通行空间,一颗颗草莓吊挂在半空中,颗粒饱满、颜色鲜红。更令人惊奇的是大棚里“科技范儿”满满、“智能化”多多。
这里便是枣强田菇道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的高架草莓试验示范基地。“天使”“初恋”“雪香”“红颜”……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背后,是草莓品质的不断提升。
提高移栽成活率,是草莓高产的前提。“传统土壤栽培模式,因多年轮耕、投入各种化肥、水质粗放式管理等,会导致土壤盐分积累,出现土传病害,加上草莓根系分布浅,喜酸和疏松肥沃根系环境等条件制约,土壤栽培移栽后缓苗期长,成活率不高。而高架种植的草莓采用基质培养,透气性好,幼苗成活率高。”枣强田菇道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晓杰介绍,大棚内采用绿色标准化种植模式,所有草莓种子栽培在由草炭、蛭石、珍珠岩、椰糠、砂等制成的无土栽培基质中,盆内错位种植在高架上,可保证每株草莓最大程度接受光照,有利于后期草莓糖分的积累。同时,盆底部有透气排水孔,下方设有排液收集装置,及时收集排液,可有效降低湿度,防止病虫害发生。“就这批草莓,当初的新苗全部成活,没有一棵死苗。”李晓杰说。
一个看似简单的架子,却拥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培养架避免了土壤条件限制,提高了土壤利用率,比普通的草莓大棚能多栽1.5倍的苗,单位面积产能提高3到5倍;滴灌带,可以精准控制草莓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水肥供给;反光膜,可以增加热量,还能有效防虫。
弯弯曲曲的管道“钻”进种植架浇灌,里面流淌着的是净化技术处理后的水及营养液。“我们使用水肥一体化设施,既能节省能源,又能节省肥料,每一株草莓需要多少水、多少肥料,都能控制得住。”李晓杰指着一个直径4米的大水桶和精准施肥机笑着说,“我们的草莓不仅‘睡’在高架床上,还是‘喝’纯净水长大的。”
绿色、健康、安全、口感好是高架草莓受客户追捧的最大亮点。“不易滋生病虫害,更不需要打农药,高架草莓种植长出的草莓果实表面的颜色会更均匀,果实大而色彩鲜亮,果肉特别细嫩可口。”李晓杰顺手摘下了一颗白里透粉的“天使”,向记者展示,“这种白草莓是近期最受游客欢迎的。”
“不仅品质更优了,产量也大大提高了。”李晓杰说,土壤栽培草莓一年能够生产3到4茬,而利用高架无土栽培模式解决草莓种植难点问题,一年能生产5茬左右,从10月份到来年5月份,产量稳定在每亩4000公斤左右,比土壤栽培亩增收2万至3万元。
高架草莓虽然前期的投入比较大,但是在人工方面可以节省一笔开支。“现在农活基本靠‘自理’,提苗、拔草、摘果……4个大棚两个工人就够了。”李晓杰表示,只需动动手指,打开开关,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3分钟就能将营养送达草莓根部。“以前在大棚忙一天,腰酸背痛不说,身上脚上还沾的都是泥。现在高架大棚种植环境干净得多,站着就把活儿给干了。”在这里打工的张敬荣深深感受到高效生态农业带来的变化。
大棚里,李晓杰还向记者演示了利用微信小程序监控大棚温度、湿度、风力等多种参数,“一部手机就能实现草莓种植全程跟踪,如果出现预警,立刻联系工作人员,做出相应调整,再也不用天天守在大棚里了。”
“住”智能房、“睡”高架床、“喝”纯净水、“吃”椰糠纤维……这里的每一株草莓都打上了“科技”的烙印。“这种高架草莓我第一次见,感觉挺新奇的。”“草莓长在高架上,果子不沾土,更干净卫生。”“我抱着孩子不用弯腰,也能轻松摘草莓了。”……前来采摘的游客纷纷称赞。
“由于该模式属于推广阶段,我们种植数量较少。目前,主要以游客采摘为主,除此之外,我们还与一些超市进行了合作。”李晓杰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精品农业发展方向,不断提高高架草莓种植面积。
王常乡党委书记李慎江说:“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特色农业作为富民强乡的第一要务,围绕提质增效促增收,大力发展葡萄、蘑菇、草莓、高油酸花生等特色农业种植。同时,通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种植水平、创新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