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责任 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时间:2023-03-31 10:00:04 作者:刘洪 来源:农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作为江苏省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南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落实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扛起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探索创新工作模式,整区域推进建设,持续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强市根基,促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
注重理念创新,把高标准农田放入农业现代化大局中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利用农田资源,统筹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通市在江苏省发改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和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深入研究、超前谋划,借助机构改革的红利,突破“就田论田”的传统思路,创造性提出“建管用养结合”理念。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以“吨粮田”为核心目标,坚持开放式建设,把农业现代化对农产品产加销的基础设施需求最大限度纳入进来。坚持系统化集成,把生态、智慧、美丽等元素叠加进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注重规划统筹,把高标准农田作为普惠性民生项目来实施。编制高标准建设十年专项规划,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处理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城乡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关系,以村为单元、镇为片区,成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努力做到农业行政村全覆盖。“十三五”以来建设高标准农田315万亩,基本全部建成“吨粮田”,有力支撑南通粮食产业强市建设,涉及1000多个村,基本实现村域、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覆盖,惠及农民150万人。“十四五”全市计划新建和提档改造20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高标准农田,打造10个万亩示范方、100个千亩示范方。到“十四五”末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95%,基本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注重建设实效,把高标准农田作为战略性强基工程来建设。大力实施模式创新、耕地提质、优质精品、生态优先、田美乡村、高效节水、智慧农业、宜机化改造、精准管护、效益提升“十项工程”。实施“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土地流转率超70%。平整土地50多万亩,增加耕地4万亩左右,耕地质量提升0.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以上。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工程按20年使用寿命建设。推进生态化设施建设,融合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拆除田间建(构)筑物,促进工程美观化。建设无人农场等智慧农田,促进农业智能化。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地下暗管建设节约耕地600多亩。配建社会化服务设施,稻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率100%。构建网络化管理体制,100%落实建后管护经费和责任。优先发展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注重要素投入,把高标准农田作为先导性头号工程来保障。在资金、土地和水资源方面下足功夫,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要素循环机制,要求各县(市、区)增加不少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全市调剂使用,调入方支付调剂费。调剂费标准从每亩10万元提高到每亩25万元、28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调剂指标2万多亩、拨付资金50多亿元,其中30多亿元直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农业建设的最大投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由2016年前的每亩1000—1500元,逐步提高到每亩2500元、3500元、4000元。积极安排用地指标,保障设施农业用地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积极安排新增耕地,用于农田设施建设占用耕地“进出平衡”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积极安排大中型灌区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灌区24个,覆盖耕地面积380多万亩。
注重组织协调,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齐抓共管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强化组织推进。市委将“建好省级示范区、争创全国试点”定为总目标,市党代会报告和年度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安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每年专题研究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3次以上,每年至少召开1次现场推进会,并将高标准农田纳入纪委监委巡察范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市、县、乡、村监督考核机制,形成了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