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23年冬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建议
时间:2023-04-25 16:29:57 作者:孟祥海 党红凯 乔文臣 李科江 来源:衡水新闻网
我市冬小麦经历了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断崖式骤然强降温、越冬期气象干旱等不利生产条件考验,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的科学领导下,经过全市科研、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努力,一二类苗总比例由87.94%提高到93.1%,全市苗情整体转好,4月初又普降30mm左右的降雨,有效补充了麦田墒情。
目前,全市小麦长势良好,小麦生长已进入孕穗期,亩穗数基本定型,正是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夺取我市小麦夏粮丰产丰收,提高广大农民收益,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国家及河北省小麦产业体系衡水试验站有关专家结合我市小麦生产实际,提出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如下:
抓好拔节-孕穗期肥水管理
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阶段急需水肥的临界期。此阶段肥水管理得当,可以促进小麦成穗率的提高,实现合理的群体结构,保证穗层整齐度,也可有效降低不孕小花数量,增加穗粒数,为延缓后期叶片和根系衰老,提高穗粒重提供基础。因此,要根据苗情、墒情和自然降雨状况,适时抓好拔节-孕穗期的肥水管理,防止出现“卡脖旱”。
三类苗晚播弱苗田 如返青期已浇灌春一水,应根据土壤墒情变化,在拔节期至孕穗期,当根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再浇灌第二水,随水亩追施尿素7-10公斤,灌溉量50m3/亩左右。如拔节期苗势弱、叶片有失绿现象等,可适当喷施氨基酸叶面肥或芸苔素内脂,增强叶片功能。
一二类壮苗田 对于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长势良好的一类麦田,根据麦田墒情变化,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进行补水灌溉。肥力低、群体中等偏差的二类麦田,可每亩适当追施尿素5-7公斤。
抓好抽穗灌浆期水肥管理
因地因墒,浇水防旱 小麦抽穗灌浆阶段需水量较大,干旱会显著影响穗粒数及粒重。对土壤墒情较差的麦田,应及时浇好扬花灌浆水。
分苗分类,酌情追肥 对生育后期不脱肥的大部分麦田,不必追施氮肥。对地力较差、前期施肥不足、抽穗前后有发黄脱肥趋向的麦田,可结合浇扬花灌浆水追施少量氮肥,延长绿叶期,提高粒重。一般亩施尿素不超过5公斤。
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晚春倒春寒
四月份是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形成的关键期。在气温多变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晚春倒春寒危害现象,一旦遭遇晚霜冻害,对小麦结实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应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如遇寒潮降温,一定要在降温前进行灌溉,以降低寒潮降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做好中后期“一喷三防”
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是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期。应关注“两虫三病”,即小麦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的防治工作,选择最有效的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做好中后期的“一喷三防”。
吸浆虫防治 防治关键期为4月15日-25日,防治方法为撒毒土。蛹期:亩用毒死蜱颗粒剂900克拌细土25-30公斤于无风傍晚,撒于麦地表面,撒后浇一水。一方面促使下层幼虫上升,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杀虫效果。成虫:采用快杀灵1000-1500倍液;2.5%辉丰快克亩用30毫升加40公斤水或苦参碱2000倍液等,叶面喷施,喷施时间于晴日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
蚜虫防治 防治关键期在小麦扬花和灌浆初期,一般在5月5日前后。可选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5%阿维菌素乳油混合喷雾,或选用氯氟·吡虫啉等,采取自走式或无人机喷药,坚持“打透”原则。
赤霉病防治 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强调预防为主。可在始花期、齐穗期选用戊唑醇、氰烯菌酯、烯肟菌酯等药剂等喷施,特别注意遇雨抢间隙用药,间隔7天再用药一次,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白粉病、锈病防治 可选用325克/L苯甲·嘧菌酯,430克/L戊唑醇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12.5%氟环唑悬浮剂,450克/L戊唑·咪鲜胺等进行防治。
草害防治 对于禾本科恶性杂草发生严重的麦田,鼓励农民在小麦拔节后抽穗前及时进行人工拔除,减轻杂草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麦拔节后,千万不要化学除草。
注意防止倒伏
因前期早春干旱和冬季冻害,广大农民抢早浇水施肥,这会使小麦植株上部叶片过大、披垂,茎秆细弱,如果群体过大,后期极易出现倒伏。对于群体足、长势偏旺的麦田,要因地因墒因群体,合理调控产量结构。灌浆后期不要浇水,避免出现严重倒伏。
防止干热风危害,预防植株早衰,科学提高粒重,确保丰产增收
在中前期施肥的基础上,对于抽穗至灌浆期叶色转淡、有脱肥迹象的麦田,每亩可用40-50公斤2%-3%的尿素溶液或选用99%优质磷酸二氢钾或含磷钾大量元素水溶肥等进行叶面喷施,以达到防止小麦脱水脱肥、预防干热风的作用效果。叶面喷肥可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结合,做到一喷多效、一喷综防。
适时收获
小麦成熟,根据天气状况,做到适时、科学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