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全力增强种业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3-05-17 11:22:46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是面向农业产业需求、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联合体的重大模式创新,建立了央地协同、科企融合、多元投入、资源共享、权益分享的合作共赢机制,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以及特色专用的重大新品种,为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坚持全面参与攻关行动、积极引领主粮作物和重要畜禽育种研究、主动加强与优势种业企业合作研发,在种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在重大良种培育上做出了一些贡献。盘点10年来全院十大标志性科技成就,有5个都是种业创新。
一是作物遗传学研究取得重大新发现,首次发现并克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建立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并获得杂交水稻的克隆种子,鉴定到可同时调控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氮素利用率、生育期三个性状的水稻高产基因,解析了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机理。二是口粮新品种“量”“质”齐升,其中,“中嘉早17”是30年来唯一年应用超千万亩的早稻品种,年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中麦895”连创亩产实收高产纪录和1000万元的小麦品种权转让纪录,一度成为全国第三大小麦品种。三是高油油菜、优质蔬菜新品种持续涌现,“中油杂19”是我国首个含油量达50%的国审冬油菜品种,“中油杂501”创造了亩产419.95公斤、产油量211.57公斤的冬油菜高产纪录;育成推广中甘、中椒、中桃等蔬菜园艺新品种300余个,其中早熟春甘蓝市场占比超60%。四是国产家禽品种接连审定,创建家禽基因组选择育种体系,育成赶超国际同类的“中新白羽”“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和烤鸭专用“Z型北京鸭”,中国餐桌上每3只鸭子就有1只是中国农科院培育的品种;与企业合作培育出白羽肉鸡新品种“广明2号”,生产性能与国际同类持平,有力打破种源“卡脖子”。五是专用化大型家畜品种实现突破,自主培育肉牛新品种“华西牛”,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2025年自主供种率可达60%;培育出世界首个舍饲化肉用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产肉性能提高7个百分点;育成世界首个适应高山寒旱生态区的细毛羊新品种“高山美利奴羊”,主要性能和综合品质超过同类型澳洲美利奴羊。
对照中央指示要求,我国种业在单产水平、核心种源、关键技术和装备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中国农科院将以实施“强种”科技行动为主要抓手,与国家育种联合攻关行动全面对接、有效衔接,加快推进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加快抢占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制高点。抢抓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重大机遇,突出应用牵引、原创引领,从种业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组织实施“农作物基因资源阐析(G2P)”国际大科学计划,扩大与国际种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加快向“并跑”和“领跑”转变。
加快生物育种迎头赶上。实施“生物育种赶超行动”,落实衔接国家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以提升品种性能和实现自主可控为主要目标,围绕生物技术、产品创制、性能测试以及安全评价各环节,构建全链条创新模式,加快培育突破性重大新品种,促进迭代升级。
加快实现种质资源数量增长、利用高效。加强作物、畜禽和农业微生物国家种质资源库圃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做好国内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想方设法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确保做到保存数量稳步提升、多样性更加丰富,持续拓宽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加强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明确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优异等位变异,创制突破性和前瞻性新种质。促进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有效衔接,发挥优异种质品牌效应,夯实种业振兴的资源基础。
加快种业领域科企融合。深化与种业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农科院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面向企业共享开放种质资源、育种平台、数据信息、知识产权和科技人才,力争吸引100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科院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带动全国种业发展壮大,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深化“企业出题阅卷”机制创新,组织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答题,以是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否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标准判卷,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加快建立种业创新举院体制。健全完善种业创新总首席和总指挥“双总”负责制,种业战略科学家担任总首席,院领导担任总指挥,加强重大任务专班和种子科技处力量,整合全院15个所、95个创新团队,实现科研专业化运转、学术集成化管理、转化产业链布局和人才一体化考评。健全完善任务主导、团队作战、四链融合、多元投入、考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聚焦大任务、开展大联合、稳定大投入、促进大产出的种业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