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当前,广东正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掀起新热潮,为大学生融入实践、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历练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历史机遇。大学生应当倍加珍惜良机,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讲好大学生爱农情怀“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乡村振兴则是补齐这一短板的关键之举。引导大学生安农助农、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将短板变成“潜力板”,是一堂社会实践的“大思政课”。要积极研究设置以“乡村振兴有我”为主题的高校思政课程,增进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认知。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帮助引进培育产业、提高种植技术、发展电商经济等,为农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进乡村,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守好建强美丽乡村的精神阵地。发挥大学生人才和智力优势,汇聚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理论与实践结合,弹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奏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广袤乡村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乡土教材与实践活动基地,乡村振兴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一线,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在田间地头与乡村历练中练才干、增能力、提本领。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城乡互通的桥梁作用,以大学生下乡进村为契机,撬动各方资源力量,助推城乡衔接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城乡生态。加强“三下乡”等劳动实践项目,增进高校与乡村的紧密联系,促使大学生走进大乡村、融入大乡村、建设大乡村、建功大乡村,彰显大学生强化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健全激励政策机制,奏响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大合唱”
近年来,广东各级党委、政府着力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出台系列鼓励创业、激励下乡的政策,如部署实施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深入开展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等,有效吸引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大学生不用远离乡土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得到较好收入,千里沃野成为大学生安居乐业的良好载体。接下来,要着眼厚植适宜人才成长的土壤,培育促进人才发展的生态,制定出台务实管用的优惠政策,完善各类人才招引、培训培育、激励鼓励配套措施,有效破解融资支持、创新支撑、创业扶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引导鼓励大学生投身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强化校地协作、促进城乡互动,推动高校与县镇村“一对一”结对,联手破解基层发展难题,实现校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奏响协力共促乡村振兴的“大合唱”。
激发创新创造热情,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天地”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职业呈现全新面貌,数字化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前所未有拓宽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广阔“新天地”。农村具有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农业现代化延伸出生物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等多形态发展趋势,新农人群体向规模化、职业化、标准化转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批富有朝气、富有学识的青年人才投身其中。要提高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大学生带着研究乡村建设发展的问题,走进乡村助力振兴,从中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近年来,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在乡村旅游、农村传统技艺、土特产加工等领域自主创业,凭借知识和技能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向农村、投身农业,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蒸蒸日上。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激活市场驱动力和乡村吸引力,挖掘农村地区创业就业机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