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间:2023-10-26 10:10:33 作者:姚晓华 郭向荣 来源:衡水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要求。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所以,没有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建成,国家的现代化也不会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产业带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少不了产业支撑。产业振兴要用好土地要素,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产业振兴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劳动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既要立足优势,找到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文化底蕴的产业,又要突出特色,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实现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乡村文化等融合发展的良好循环。要用好政策要素,集聚资金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大力发展产业,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广泛调动各方力量,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管理优势,聚焦对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等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培”要加强。深挖乡村初、高中毕业生潜力,培养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培训机制体制和方式,开展个性化、灵活的实用培训,积极推广以工代培,消除农民担心浪费生产时间而排斥培训的心理,既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又给予农民生活保障,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引”要创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蓄水池”的作用,过去条框束缚使农业专业科研人员难以投身于一线,要通过改革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将科研做在大地上,投身农业一线,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任何缺少了文化内涵支撑的繁荣,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培养农民文化自信意识。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让广大农民主动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中,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参与感,从而强化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及自信。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宣传关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乡村文化的价值,让他们清晰地了解到建设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让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加大投入,用于乡村文化站、乡村图书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让农民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激发村民参加基层活动的热情,让文化站、图书馆等设施“活”起来。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只有充分激发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才能提升乡村生态治理的效果。农民是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在于使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调动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民主力军的作用。要丰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路径,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宣传方式和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方式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从思想上提高农民群众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视。要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举办农业知识讲座、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等形式,帮助农民形成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组织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强化农民环保意识。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坚持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落实村级组织标准化建设,增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要选优配强“头雁”。乡村振兴既需要有胆有识的开拓者,也需要拼搏实干的奋斗者和甘于奉献的孺子牛。实践证明,凡是发展得好的乡村,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