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体现了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拓展了传统粮食安全观中的“粮食”外延,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从强调数量安全到强调数量、质量、营养并重。目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速度放缓,但仍存在膳食多样性不足、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营养过剩和慢性疾病高发等问题。践行大食物观的重点是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尤其推进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食品加工,调整食物供给体系,引导居民形成营养导向型食物消费习惯。
我国居民食源性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十年以来,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速度放缓,膳食结构已经基本稳定,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膳食模式。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居民膳食模式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谷物、食用油、肉类和蔬菜的供能比较高,水产品、奶类和糖类的供能比偏低。近年来,前四类食物的供能比一直保持在85%以上。种类集中度过高导致我国居民的膳食多样性明显不足,营养素摄入严重不均衡,导致各种食源性疾病高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将近一半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均衡且普遍存在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问题。其中,锌、维生素C、维生素A、钙摄入量不达标的人群占比分别高达50%、70%、80%和90%以上。膳食不均衡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导致超重肥胖问题突出,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病持续增加。
我国食物供给侧的营养不足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已经从“能量消费”跨入“营养消费”的新阶段;农产品生产能量过剩和微量营养素供给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21世纪初,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但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不平衡日益凸显。小麦、稻米产量充足,但专用小麦和优质稻米供给不足。大豆需求量持续扩张,供需缺口持续加大。杂粮杂豆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但质量好、有品牌、受青睐的产品供给不足。
营养型技术不足和过度加工是导致居民食源性营养健康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并不意味着膳食质量也会持续提升,而是会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研究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变化趋势的拐点出现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附近。在拐点到来以前,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促进居民健康;在拐点到来以后,食物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则逐渐背离了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2.9万元,意味着我国居民的膳食质量整体上已经步入下行通道。
为了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目标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我国积极推进食物生产、加工和物流体系的转型升级。但是,一些农产品营养型技术不足和过度加工导致营养损失严重。一方面,在初级农产品的主栽品种和主要生产模式中,我国营养型技术成果的供给不足,食品营养强化、营养保持的加工与烹饪技术严重缺乏,导致个性化、功能型食品生产的发展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过于追求食物风味和口感又导致农产品过度加工问题同样突出。目前我国稻谷出米率和小麦出粉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2%和81%分别降至64%和75%。随着加工精度不断提高,许多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功能活性成分以及膳食纤维大量损失;同时由于农产品梯次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相对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加工业质量效益提升。
构建营养导向型食物供给体系是破解居民食源性营养健康问题的关键
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健全农业产业链和食物营养价值链,重点推进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食品加工。加快农产品营养标准建设,指导动植物育种、种植养殖技术创新,推进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优势,挖掘平台上积累的各类数据,以进一步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催生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价值。提倡适度加工、精准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减损增效,推进营养导向型食品加工体系建设。针对过度追求风味口感导致营养损失过多的突出问题,坚持“营养健康优先、兼顾美味口感”的指导思想,推动适度加工、精准加工与柔性制造。
构建营养导向型的食物供给体系,破解粮肉菜集中度过高的难题,更加重视保障牛奶、水果、粗粮供应。在食物生产方面,注重作物多样性,在保障主粮研发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对水果、蔬菜、鱼、奶、坚果、豆类等营养健康食物的研发。加大对牛奶、水果和粗粮等农产品的生产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种植技术培训和农业机械设备支持,鼓励农民增加奶牛养殖数量以及果树和粗粮作物的种植规模。制定和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投资牛奶、水果和粗粮生产,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农民参与这些领域的生产经营。加强对牛奶、水果和粗粮生产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支持,培育高产优质的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措施。优化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和冷链设施建设,确保牛奶、水果和粗粮等农产品能够及时、安全地从生产地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减少损耗和质量损害。
培养居民形成营养导向型的食物消费习惯。政府要大力推进食物营养与健康知识普及,尤其是膳食指南知识推广,通过组织健康饮食活动、举办厨艺培训课程和提供食谱分享等途径,鼓励社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饮食的推广。建立健康食品消费的信息平台,提供有关食物营养价值、食谱和菜单规划的信息,同时,完善营养标签标识体系。另外,还应加强对学校饮食教育的支持和监管,确保提供均衡、营养丰富的午餐和零食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