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川三农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从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再到全面发力乡村振兴,为四川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说,四川农耕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特色资源富集,至少有四张“名片”,即粮猪安天下、川味誉天下、乡村美天下和农民走天下。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团,深入四川镇村、田野、园区,走访基层干部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感受四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四张“名片”的辩证法
徐芝文介绍,四川三农的四张“名片”,可不是“王婆卖瓜”,张张都有说头——
一说粮猪安天下,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和全国唯一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生猪出栏量长年全国第一,全国每出栏10头生猪,四川就有1头;油菜、马铃薯等15项单品产量全国第一。二说川味誉天下,四川是全球最大红心猕猴桃和全国最大晚熟柑橘、晚熟芒果、柠檬生产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稳居西部第一。三说乡村美天下,四川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数量全国第一。四说农民走天下,四川农民工常年保持在2600万人以上,总量全国第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和其他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从四张“名片”,结合四川人口、地理、经济情况,可以解析出四川省情农情的基本轮廓。一是大,作为拥有9000多万人口、面积达48.6万平方公里的西部大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规模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常年排名全国第二。二是多,四川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样,高原、平原、河谷、丘陵兼有,境内海拔最大落差达7000多米,这造就了四川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不胜数,村庄形态多姿多彩。三是人均资源不足,与地多人少的“北大荒”不同,四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适宜耕作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仅占全省面积的1/5,全省人均耕地不足1亩,这也导致四川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全国农民工主要输出省。
“体量大、资源多、人均寡”的基本农情,和川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塑造了四川农业的金字招牌,立起了四张“名片”。如果再结合当下三农问题普遍存在的焦点难点,认真环视这四张“名片”,不难发现问题也隐藏在这之后,也是四川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纵向看,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下,四川大量劳动力外出,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尤其是山区、深丘,农业耕作条件差,谁来种地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破解;横向看,各省在特色产业培育、一二三产融合上纷纷发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四川造”农产品优质优价和乡村业态提档升级的压力更大更迫切;此外,还涉及粮食与特色产业培育如何兼顾,促进农民进城就业与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如何用力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五良融合”的系统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今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对标中央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分3个阶段提出了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建设目标。基于省情农情,四川确定了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系统化践行大食物观的思路,同时深入理解更高水平4个字的内涵,具象化为更高质量、更强支撑、更可持续、更有保障4个方面;规划了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1531”建设布局;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是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
在成都市新津区,一套“田文章”让人印象深刻。围绕“建好田”,新津区全域全覆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3.24万亩,打造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和2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围绕“种好田”,依托中化MAP新津中心,整合绿川农耕合作社、汪氏家庭农场等现代粮油经营主体,链接中粮、花中花等龙头企业,建立区域粮油全产业链生态;围绕“守好田”,打造“智慧耕保”应用场景,以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实现耕地的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溯源管理;出台《新津区低效果木腾退恢复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引导腾退低效果木改种粮食2800余亩,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
没有天府良田,哪来天府粮仓。2019至2022年,四川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403万亩,累计建成5476万亩,居全国第五。对天府良田的无尽守护是四川聚力推动“五良融合”的一个缩影。“良田是根基、良种是核心、良机是支撑、良法是关键、良制是保障,只有坚持同时用力,才能建好‘天府粮仓’。”徐芝文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已建成全国唯一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全国第2,建成国家级种业园区1个,10个省级种业园区,国家级制种大县数量全国第1;围绕在全国率先突破丘陵山地“无机可用、有机难用”制约瓶颈,实施集中攻关,建设农机专业园区,组建创新联合攻关体,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一体化项目,近3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全覆盖包市包县开展技术指导,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超4万人的农技推广队伍,全力打通技术到田“最后一公里”。
“天府粮仓”的新气象
据统计,四川全省粮食产量连续3年保持700亿斤以上。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稻粱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李子村时,36岁的种粮大户谢勇正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里忙碌。远远望去,田里虽然金黄,但水稻却明显低矮稀疏。这并不是谢勇种田手艺差,而是因为田里长的是再生稻,头季稻已经收获。
当下,富顺县45万亩蓄留再生稻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产量预计达1.7亿斤。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明贵介绍,园区内不只有再生稻,还有再生高粱,都是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条件促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办法。
而这种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智慧还有不少。山上千亩血橙硕果累累,山下鱼池波光粼粼,好一幅秋日乡村产业画卷。在内江市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村的橙堡鱼乡融合发展示范园,果园和鱼池组成了一对CP,两者互帮互助两头都受益。
在四川,传统的农家乐早已迭代升级,一大批新的消费场景、消费业态被植入乡村。胡蓉是最早一批来到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的新农人,2014年,她在村里开了第一家乡村咖啡馆,取名“不远咖啡”。两年后,村里的咖啡店越开越多,人气越来越旺。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盟,高槐村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咖啡村,木刻、潮扇、陶艺等各种业态生机勃勃,让这个川北村庄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质。
在川南,内江市资中县银山镇岗石村6社40户村民经过商议,决定把叫了几十年的马家院子取个新名字——橙丰小院。因为院落周边种植了700余亩血橙,新名字寓意血橙丰收。原来,今年岗石村被列入内江市农村面貌改善首批项目村。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马家院子不仅变得洁净清爽,而且还新增了微广场等公共设施。“村子环境好了,血橙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也可以搞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赏花品果吃农家饭啊!”改名的想法由此产生并实施。
日前,四川粮食单产再传捷报,在凉山州德昌县测产的超级稻单季亩产高达1251.5公斤,刷新世界纪录;成都崇州市“90后”女孩王伶俐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把合作社数千亩粮食基地搞得有声有色,不久前更是荣获全国“十佳农民”称号;富顺县40余万亩再生稻产量保持历史高位,今年首次尝试电商渠道,更是卖出了每斤近20元的高价……
行走蜀乡大地,记者深切感受到四张“名片”越擦越亮,“天府粮仓”“金字招牌”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