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
时间:2023-11-07 10:11:03 作者:李芸聪 朱颖颖 来源:农民日报
“今年水稻生长季天气状况非常好,在天时的加持和我们新农人群体的努力下,预计今年产量最少能增长15%,亩产1300斤左右。”日前,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场里,“80后”新农人魏巧信心满满地说。
2017年,魏巧辞去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助研的工作,返乡探索数字化大田种植。对魏巧来说,这2万亩大田就像她的孩子一样,近7年来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规模化大田生产一线,打造出了高度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且种植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农场。
实时捕捉苗情长势、病虫害变化的“田间瞭望系统”,依靠卫星遥感技术感知气象的“数字化气象站”,像“小叉子”一样埋在地里的“土壤墒情传感器”,种植信息全包罗的“田块二维码”……放眼望去,各式各样的智能管理设备,让整片稻田“科技感”满满。
“以前想要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技术人员至少得在地里跑上大半天。现在依靠田间管理设备,我们在电脑屏幕上随时能观察到农田的情况,相当于延长了管理者的眼睛和腿。”魏巧向记者介绍,这些被智能管理设备捕捉到的农事信息,会传输到农场自主搭建的“大田种植数字化云平台”中,农技员可通过追溯历史生长数据对庄稼遇到的问题进行精准判断和科学决策。此外,自走式植保机、无人插秧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农机装备的加持,提高了作业效率,让人均管理近500亩田地成为现实。
魏巧表示,在农场数字化转型和机械装备升级的过程中,离不开农业农村部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担保机构提供的综合保障服务。“我们是科技种田领域的先行先试者,希望未来能把探索出的数字化转型经验与机械化赋能成果,推广给更多新农人应用。”
在村庄生活的近7年间,魏巧对乡村“老龄化”现象感触颇深,日常在田间忙碌的大多是老人,种田出现了年龄断层的情况。未来谁来种田、如何种好田、先进的技术装备谁来应用等问题始终萦绕在她心头。“我想必须培养出更多新农人,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到农业中才行。”
从2022年起,魏巧致力于新农人的培养。“农业是最忌讳‘纸上谈兵’的行业,离不开田间地头的实践。”魏巧说,她先后担任江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实践课导师,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共建300亩农事实习实践基地,并受聘为南京农业大学“头雁计划”指导教师,助力更多青年学生走向农业一线、扎根农业一线,让更多新农人更有信心。
“农业是被国家需要、大有可为的事业。我会继续和与政府、金融部门、高校之间形成联动,共建创业就业平台,吸纳更多新农人加入。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认为未来的农业是工业化、工程化、工厂化的,需要有更多有知识、有才华的年轻人不断深入其中,年轻人来了,我们这个行业就大有希望,大有前景。”驻足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双手拂过沉甸甸的稻穗,魏巧言语间饱含深情,眼睛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