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民生“压舱石”——贵州六盘水市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就业促增收观察
时间:2023-11-15 09:29:13 作者:刘久锋 来源:农民日报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做好农村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作为一个以煤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贵州省六盘水市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有效推动了农村就业率提升。
帮扶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 能照顾老人,带得了孩子
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的便民服务站,一面就业统计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这面墙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社区1255户6047名搬迁群众的就业情况。
“红色五角星代表在公共服务岗位就业,黄色代表在扶贫工厂、车间就业,蓝色代表在开发区就业,绿色代表输出就业,黑色代表无劳动力家庭。”新业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永强介绍,近期,社区2940名劳动力已经实现稳岗就业2800人,其中省外就业1273人,区外省内就业395人,区内就业1132人,户均就业2.2人,就业率95.2%。
“这个数据是动态的,我们会定期进行更新,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居民都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刘永强说。
新业社区位于水城经济开发区2018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共28个网格,这里居住着来自区内9个乡搬迁群众。
从村民变成居民,于搬迁群众而言,搬迁后的变化不只是身份,还有生活方式和谋生方式的转变。
“我们通过强有力的后续措施解决‘搬后怎么办’的问题,旨在不断推动工作,让搬迁群众搬得顺心、过得安心、住得舒心。”刘永强说。
在社区就业帮扶车间,贵州思博服饰有限公司的8条生产外贸女装的流水线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器,完成成衣制品的每道工序。
“我们采取‘支部+公司+培训+就业’模式,不仅每年给社区保底分红11万元,还可解决500余人的就业问题,平均工资超过3500元。”公司负责人宋维江说。
“搬迁后能在家门口就业,这是搬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且从加工厂到家仅三五分钟时间,感觉很方便。”新业社区居民陈孝敏说,自从搬到这里后,生活质量更高了。
“我以前是在省外进厂打零工,有时候在工地上干苦活,收入不稳定;如今在这个缝纫车间掌握技术后,一个月差不多能拿到35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我觉得挺好。”新业社区居民刘显群告诉记者。
产业兴旺留住人—— 农闲人不闲,收入有保障
近日,田间地头的刺梨已经收获,可是刺梨加工企业内却是热火朝天,一阵阵轰隆隆的机器声传来,工人们正在将一袋袋的刺梨鲜果运送到传输带上,清洗、压榨、灌装……各个生产环节正在有序进行着。
“因为刺梨鲜果不耐储藏,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把刺梨汁榨出来储藏。”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晟说。
据了解,目前六盘水市的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17.56万亩,成为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产业覆盖60%以上的乡镇。其中,水城区种植刺梨40.3万亩,涉及全区25个乡(镇、街道),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发展一路向好。
猕猴桃产业是六盘水“凉都三宝”中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猕猴桃的种植面积20多万亩,覆盖14.86万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660万至700万人次,促进务工总收入达2.2亿元至2.5亿元。
在钟山区青林乡,猕猴桃种植户王正朝介绍,猕猴桃产业每亩土地能产到1500斤,还有林下种植,套种红薯每亩产量将近在1000多斤,猕猴桃和红薯累积下来以后,每亩有近万元收入。
“有这么好的收入,干嘛还要出去打工呢?”王正朝说,今年他家的猕猴桃大部分都通过电商销售到了外省。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近年来,六盘水市通过“多方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运作模式,形成财政扶持资金补助、税收奖励返还和创业扶持补贴等政策体系,依托资源禀赋,主动对接并深入现场指导,打造农民工示范园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据统计,仅在水城区南部就有62家实体企业入驻农民工示范园,常年带动就业人口300多人,季节性用工2万人次,有力激发了农民工就业创业热情,做到“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快”,乡亲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红利。
“企业的发展带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让农民稳定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留住了人,更为乡村留住了魂。”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工业集群助力稳岗就业——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支点
工业,是六盘水经济的厚重底蕴。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轰鸣不绝的生产机器、忙碌有序的产业工人……在六盘水,处处能感受到新兴产业集群发力的浓厚气息和创新驱动带来的澎湃动力,时时都能触摸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脉动。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六盘水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推动高质量稳岗就业的社会效益也愈加突出,大量的农民工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就业。
凉风吹过,为大山深处带来一丝寒意。盘州市大山镇新光村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建设现场气氛依然火热。施工机械和工人们在岗位上有序忙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为了争取在11月底顺利完成1号机组首次并网,每天都有接近4000名施工人员和多台施工器械在项目现场作业。”新光发电工程管理部锅炉专业副主任方路林说。
该项目两台机组投产后,预计年收入将达18.25亿元,年利税2.37亿元,带动就业近千人。
临近中午,在离盘江新光发电项目不远处的红威公路旁,几十家大大小小的餐饮馆子人气爆棚。大量的人流给当地人带来了创业就业的新机遇,为农民工提供餐饮等服务成为新光村村民就业新动向。
“每天大概有几千人在附近务工,一到吃饭的时间这里就家家爆满,没有座位的时候,大家都买来站着吃。”黔香缘饭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仅他的餐馆就带动了10多个当地村民的就业。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就业支点。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是矢志不渝的目标。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坚持稳产业促就业,推动农民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家门口”,都能把致富的“饭碗”端起来,把致富的“腰包”鼓起来,真正让生活红火起来,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