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先”过海领潮头——看山东烟台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八大机制探索
时间:2023-12-22 10:14:20 作者:杨志华 吕兵兵 刘一明 来源:农民日报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从苏轼诗中的登州仙山福地和“八仙过海”的起源地,到明朝为防倭寇侵扰所筑的“狼烟台”,岁月的印记沉淀在烟台这片濒临渤海、黄海的土地上,诉说着它的辉煌。
在这里,人们耕山牧海,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产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140万亩,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上涨6861元……
烟台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殷殷嘱托。
“5年多来,烟台市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作为三农工作重要抓手,立足烟台实际、突出烟台特色,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探索乡村振兴‘八大机制’,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了烟台方案、烟台力量。”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江成说。
建立产业机制,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上争先 ——坚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雁阵式”发展
“烟台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兴农之基、富民之本,打造优质粮油生产功能区、果蔬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畜牧示范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示范区,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培创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烟台市副市长梁勇说。
11月初,在位于招远市大秦家街道闫家沟村的鲁冠智慧农业产业园里,行行苹果树排列有序,植株低矮而茂盛,枝条上挂着红彤彤的苹果。
为了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烟台出台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蓬莱区、栖霞市、招远市建设国家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水果(含瓜果类)产量达800万吨,其中苹果产量达632万吨。
在莱阳市预制菜龙头企业春雪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内,一只只肉鸡挂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正在进行自动加工工序。
公司副总裁陈飞介绍,通过公司的带动,莱阳市及周边地区的肉鸡年饲养量由21世纪初的不足1000万只发展到目前的8000多万只,年新增农业产值10多亿元,增加农民纯收入超过8000万元。
近年来,烟台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雁阵式”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雁阵建设工程”。以链式化发展抢占预制菜新赛道,实施产业集群培育、企业倍增、技改提升、项目招引、品牌培育“五项计划”。
全市预制菜相关企业1200余家,拥有春雪、龙大、鲁花、欣和等一大批全国预制菜知名品牌,稳居全省预制菜产业第一梯队。
建立引领机制,在基层党组织带动上争先 ——坚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拓宽强村富民渠道
“2019年,由初家汤村党支部领办、烟台市润沣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的良泓坊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先后共投资450万元建成9个樱桃大棚和2个蓝莓大棚。”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初家汤村党支部书记初忠会介绍,村党支部还引入乡村观光农业项目,前后共吸引旅客5万人次,带动村内40余人就业。
近年来,烟台以“党建引领”为主导,牢牢把握农村工作主动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积极探索实践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据烟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吕永杰介绍,目前,全市共有2343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去年带动集体增收1.01亿元,全市共流转土地32万亩,通过连片平整、取消沟坎等措施,新增加集体用地3万余亩。
盘活零散土地才能唤醒沉睡的资源。福山区门楼街道南庄村党支部领办成立福山区“魅力南庄”合作社,村集体与社员以土地入股,流转土地300多亩,入社社员753人,村集体占比达78%,合作社主要种植樱桃、苹果等各类经济作物。目前,南庄村年均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社员分红120万元,每户年平均增收4500元左右。
此外,烟台坚持质量优先、循序渐进、规范发展,确保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推进一个成功一个。全链条建章立制,出台促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明确领办标准,建立章程文件统一把关、重大项目统一评估、大额支出统一审核等“六统一”机制。
建立生态机制,在乡村环境保护上争先 ——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倾力推动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蝶变
烟台有这样一个地方,山丘的缓坡上是一望无垠的葡萄藤梯田,一座座典雅的酒庄点缀其间,这就是丘山谷“东方波尔多”美丽乡村样板示范片。
丘山谷示范片域隶属蓬莱区大辛店镇,丘山谷葡萄酒养生休闲体验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38.3亿元,涵盖16个村庄,打造6个核心美丽乡村样板村。
“为加快推进示范片创建工作,我们实施了环境提升工程。”蓬莱区委书记林钰涛说,该示范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着力改善区域形象,做好道路建设及植树、增绿工作,推进厕所革命,区域内6个村庄改厕普及率达到90%。
长期以来,烟台坚持以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以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为引领,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烟台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累计治理率达到44%。
同时,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改造农村公路9200公里,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4141个村,覆盖人口比例达到76%。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156户。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53.4万户。
目前,烟台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206个,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27个、样板村208个,获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个。
建立文化机制,在乡村文化建设上争先 ——坚持弘扬文明新风,纵深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村里时常组织舞蹈、书画、摄影、菊花展、村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还有庄户剧团自编自排戏剧在大户剧院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现代文明入脑入心。
“投资800多万元建起文化大礼堂、阅览室、老年之家、党员之家等文化设施,兴建村史馆、英烈馆和民俗馆,馆藏历史、人物、文化典籍等,全方位展示村情村史、风俗民情、村规民约等本村文化。”大户陈家村党支部书记陈松海介绍。
该村还利用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阵地,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妇女儿童家园”等村民自治组织,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以榜样标杆带动文明新风,讲文明、讲道德蔚然成风。
烟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建成5242个农家书屋、15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35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通过政策解读、图文解析等形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
“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方面,烟台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大力倡导婚丧嫁娶新风,消除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不良现象;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加强公益性墓地建设,加大乱埋乱葬整治力度。”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宫海涛介绍。
建立治理机制,在乡村善治之路上争先 ——坚持三治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在龙口市诸由观镇赵家村,两名穿着红马甲的网格助理员正在入户走访,征求意见。
“我们聚焦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3支治理骨干队伍,通过建立理论学习、责任认领、积分管理等机制,建强乡村治理的骨干中枢,促使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成为担当表率,推动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诸由观镇党委副书记张山说。
长期以来,烟台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深走实乡村善治之路,推动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安宁。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开展民主议事协商。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5.7岁,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提高26.5%和15.3%。
同时,烟台创建法德共进善治新模式,健全法德共进基层体系,全市乡村建立法德共促会5868个,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妇女代表等作用,及时发现纠正和评议村民不文明行为,主动帮助调解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网格化治理格局,全市建立村居(社区)网格7203个,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村“两委”成员或村警务助理担任兼职网格员,主动了解社情民意。
2022年,烟台全市培训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干部3万余名,评选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00个乡村振兴进步村,选派107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下沉包帮,实现脱贫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全覆盖。
建立衔接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争先 ——坚持精准施策,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2020年,烟台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累计减贫14.4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0181元,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那么,如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烟台的做法是设立5年过渡期,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烟台市委副秘书长、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言进介绍。
2021年和2022年,烟台分别统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16亿元、2.33亿元,合计实施财政衔接资金项目455个。通过镇村购买服务、提供务工信息等方式,13054名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得到就业帮扶。同时,建立健全“1+4”防返贫动态监测督控工作体系,建好村级相对困难农户1本台账,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督控。
烟台加快推进重点帮扶区域发展,全市筛选确定20个镇100个村作为全市重点帮扶镇村。莱阳市姜疃镇获得省乡村振兴局、省财政厅批复,明确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鲁花集团把工作重点放在姜疃镇鲁花科技创新园,先后投资建设了产量1万吨小磨香油、15万吨香味油的高端食用油项目,新建1座15万吨花生油项目,2个项目年产值达到50亿元。”山东鲁花集团宣传部部长张亚东说。
依托这两个项目,拉动姜疃镇、团旺镇等花生产区进一步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并通过提供良种、指导种植等方式,发展高油酸花生种植示范区。通过对比,今年高油酸花生亩产比普通花生增产15%到20%,每亩比普通花生增收800至1000元。
建立城乡融合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争先 ——坚持城乡融合,全面激发乡村振兴要素活力
烟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保障每位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收益分配权。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烟台市积极引进外部高端人才,搭建线上引才平台,引导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出台《烟台市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补贴资金、贷款扶持。
“烟台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专业化、知识化水平。”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科科长梁希宁介绍,目前已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专技人员继续教育线上线下培训4万余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3.45万人次。
此外,烟台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农村学校新招聘教师学历水平。2022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3045人,农村学前教育普惠率98.87%。
全面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至每人每月745元。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起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小麦、玉米等农业保险政策,推行苹果、葡萄、莱阳梨、生猪“保险+期货”等农业特色政策保险。
建立保障机制,在策划统筹上争先 ——坚持高点站位,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
“把烟台的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将乡村振兴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推进,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凝聚起全市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江成说。
为了给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烟台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党委农委统筹领导,全市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主任,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三农工作重大问题。
烟台坚持以创新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规划政策体系,出台了《烟台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5个工作方案,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的目标定位,构建城乡统筹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民生保障、文化发展、社会治理、要素支撑等,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农业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十三条》等政策文件,每年出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市委一号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重大举措,建立起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政策规划制度框架。
有效的督导考核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烟台市建立专题报告制度,各区每年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实绩考核制度,对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