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体现在收入、消费、生活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需要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获得跨越式提高。
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增收渠道明显拓宽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方各部门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农业提质增效、发展乡村产业、引导转移就业、加大补贴支持和增加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33元,比2012年增长140%,年均增长9.15%,分别较人均GDP和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速高1.17个和7.13个百分点,既跑赢了人均GDP增长、更大幅跑赢了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购买力的增强有力支撑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更快增长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88下降为2022年的2.45。
从收入结构看,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12年的37.23%提高到了2022年的41.97%。支农惠农补贴力度的加大、社会保障网的织密织牢以及家庭成员带回收入的增加,使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比从2012年的17.18%提高到2022年的20.88%。农村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各类农村资产逐步得到有效盘活利用,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占比从2012年的1.97%提高到2022年的2.53%。相应地,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的占比从2012年43.63%下降为2022年的34.63%。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商业物流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632元,比2012年增长149.47%,年均增长9.57%,年均增速较城镇居民快3.6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倍差从2012年的2.57缩小到2022年的1.83。
农村居民消费日益多样化,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转变。以食品消费为代表的生存性消费占比显著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5.9%降低到2022年的33.0%,标志着农村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逐步提高。食物消费中体现生活水平改善的动物性产品消费量显著增加,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和水产品消费量分别为33.7千克、13.1千克、8.4千克和10.7千克,较2012年分别增长61.24%、122.03%、58.49%和98.15%。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促进农村消费政策的接续推进,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了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需要。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提高,并呈现提档升级特征,各类家用电器的普及率显著提升。2022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汽车32.4辆、移动电话266.9部、冰箱103.9台、洗衣机96.8台和空调92.2台,较2012年分别增长390.91%、34.93%、54.38%、44.05%和262.99%。
农村居民发展性、享受性和服务性消费较基本生活消费更快增长,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更加丰富、更有品质。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分别为3503元、2230元、1632元和1683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53.66%、211.02%、191.43%和148.6%,分别较食品衣着支出增速高67.79个、125.15个、105.56个和62.73个百分点;2022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6358元,较2012年增长154.78%,较食品衣着支出增速高68.91个百分点。
农村生活环境全方位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农村生活环境的全方位改善有力保障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获得全面提升。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力投入,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农村居民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农村居民正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电信普遍服务等民生工程项目,农村路网连通、供电保障和网络普及明显改善,为农村居民多渠道增收和过上现代化生活创造了条件。截至2022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53.14万公里,十年间增长85.3万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比例分别达到99.9%和99.8%,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2.56个和13.52个百分点,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优良中等路率达89.3%,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持续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农村地区公交服务覆盖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99.8%和99.7%。
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有力保障了农村居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用电需要。全面实现农村边远地区电网覆盖,彻底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精准升级农村电网,2022年农村电力网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达到99.883%,较2012年提高0.044%,户均停电时间从2012年的14.16小时下降为2022年的10.22小时,农户家庭用电和农村生产用电得到更加稳定的保障。
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偏远地区延伸,网络覆盖越来越广、资费越来越低、网速越来越快,农村居民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2022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9%,较2012年增长38.2%,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从2012年的87.9%增长至100%,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76亿户,较2012年增长331.4%。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直播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创造了机遇。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11.05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4.3倍。
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有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农村居民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居住品质有提升。“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建成266万套安置住房,实现960万人乔迁新居,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历史性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农村住宅混合结构以上面积占比从2012年的64.17%,提高到了2022年的77.45%。2020年乡村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6.8平方米,较2010年增加15.1平方米。
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十年来累计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逐年提高,2022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较2012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持续向好。2022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较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1%,较2012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的保障水平。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23年的640元。特别是2016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现整合并轨后,农村居民医保药品和就医定点医院数量、医保报销比例获得更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看病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农村居民卫生保健水平显著提高。2022年农村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55人、卫生机构床位6.25张,分别比2012年增加3.14人和3.14张,与城市的差距分别比2012年缩小1.48人和2.36张;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6.6/10万、5.7‰和8‰,分别较2012年下降35.16%、54.03%和50.62%。
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改变了农村幼儿上不了、上不起幼儿园的状况。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幼儿园1241.94亿元,较2012年增长295.12%;农村幼儿园共有98518所,比2012年增长56.2%,其中农村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共82359所,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83.6%,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
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显著增强。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农村义务教育55578.21亿元,较2012年增长6.76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每百人拥有的数字终端设备和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分别到达20.78台和3.71间,较2013年分别增长1.68倍和3.84倍。202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76.01%,比2012年增长35.29个百分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的学生达到3.5亿人次,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
农村养老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整合并轨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实现与城镇居民同步提升,农村老人平均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从73元提高到了205元。农村机构与互助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加快建立,越来越多的村建立起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互助社等养老服务设施,农村老人的生活得到更好的照护。2022年全国共有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3.2万个,较2015年增长13.5倍。
新时代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居民各方面的生活质量均得到实质性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农村各方面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农村要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还需长期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仍须持续加力补齐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等短板。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村居民生活的全面持续改善。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