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服务强农兴农
时间:2024-01-12 09:20:26 作者:朱海洋 来源:农民日报
临近岁末,茶山上已是静悄悄,农人们可以短暂休息,贾炳校却不得空闲,趁着空档期紧锣密鼓扩建厂房,以提升明年的生产能力。这几天,新设备陆续抵达,有啥不懂,他便一个电话打给“军师”赵芸,两人商定春节前再聚首。当然,调试整套设备得专门跑一趟。
赵芸是杭州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所长,也是院里派往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中洲镇的科技特派员。贾炳校是杭州贾氏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做了30多年的茶叶,专业加工红茶。去一趟中洲镇可不容易,驱车从杭州主城区出发,单趟就得3.5小时。这里是全省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地处浙皖两省三地四县交界处。
咋千里迢迢来此建厂?牵线的“红娘”正是赵芸。中洲有着万亩茶山,茶叶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一直以来,好生态孕育出来的好叶子却难卖出好价格,于是清明一过,茶农便懒得再采。此前的一趟科技服务中,赵芸惊喜地发现,该地所产的明后茶叶很适合制红茶。2021年,她成了中洲镇的科技特派员,立马想到开发“中洲红”。
赵芸的想法得到了镇里的大力支持。她并非孤身一人,而是带了一个小团队,足足10个人,有研究品种的,有专注植保的,有深耕加工的,还请来了淳安当地的农技专家加盟其中。“如今,要做活一个产业,一招鲜肯定不行,得综合施策、全面赋能,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还得把龙头企业引进来。”赵芸认为,贾炳校十分关键,有其带头,销售不愁。
起初,赵芸团队至少每月都会去趟中洲,等到了产茶季,更得连续多日蹲守。为了让产品更具特色,大伙儿还为其量身定制加工工艺,果然上市即走红,捧回了第四届杭州名茶评比的金奖。如今,贾炳校也愈发看好市场前景,从小试牛刀到大举投入,今年春茶季,收购了13万多斤鲜叶。谷雨前后的茶叶,由此成了农户重要的收入增长点。
制茶大师在中洲建厂,受益的自然是广大茶农。最初试点的月山红家庭农场场主李思高就尝到了甜头,不仅种茶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还计划流转更多茶山。眼下,赵芸团队与贾炳校正合力开发一款新品,融入老白茶的加工工艺,这样就能把夏秋茶也给利用起来。
从个人特派员,到特派小团队,杭州市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刘辉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一个农场内部,本身就种的五花八门,更别说一个乡镇、整个县域,啥都有一点,啥都只有一点点。浙江山多地少,水果基本依靠本地市场,因此更讲究品质过人,品种、技术、设施、水肥等都很关键。”
现在,刘辉的专家工作室里,有研究各种水果种植技术的专家,还有基层农技人员和乡土专家,总共10个人。围绕整个桐庐县水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基质栽培技术在蓝莓中的应用,到在钟山镇陇西村一同打造“蓝莓智创园”,再到莪山乡塘联村的樱桃树终于结出果实,只要农民有困难、有需求,团队专家便随叫随到。
“瞧,这果子大不大。”塘联村党总支书记张平掏出手机相册展示着,今年村里首次举办了采摘节,看到效益后继续追加投资,新配套了水帘设备,还进行了大棚改造,以便小型农机进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刘所长团队的悉心指导。仅这20亩大樱桃,就能给村集体带来6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记者了解到,20年来,杭州市农科院一任接着一任干,共派出9批110人次的科技特派员,累计实施190个科技项目,推广272项新技术,引进478个新品种,指导培训农户将近2.4万人次,助力派驻乡镇村近三年集体经济增收1000万元、农户增收1.5亿元以上。
扎根田间地头,不仅把科技元素植入农村基层,反过来也让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获益匪浅。“90后”毛宇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淳安人,被派驻淳安县汾口镇至今已有7个年头。在他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从实验室“搞科研”到一线“兴产业”,市场的反馈与农户、主体的需求就是最好的科研思路,促动自己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
杭州市农科院分管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院里还将不断强化科技特派员的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不仅关注科技本身,同时关注综合种养、龙头企业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化建设、数字化改造等领域,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