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投入保障是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效应,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乡村、润泽乡村?
“财政+金融”“财政+担保”“财政+保险”“财政+社会资本”……记者近段时间在齐鲁大地采访发现,该省通过做好“财政+N”大文章,让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得以充分释放,构建起“财金联动”大格局。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安排乡村振兴资金4546亿元,集中支持现代水网建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落实。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需要大量真金白银。加强财金联动,可以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统筹配置资源。”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李峰说,“必须找准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结合点,不断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充分释放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带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更坚强的财力支撑。”
创新“财政+金融”,让新型经营主体告别“融资难”
去年秋收过后,诸城市枳沟镇玉皇社区农民发了一笔“苹果财”。“这片矮化苹果树是2020年春种上的,2023年产量达到350万斤,销售收入130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枳沟镇玉皇社区党委书记陈会升介绍。
这处连片2000亩的现代苹果园区能够“从无到有”,是“按揭农业”结出的硕果。诸城针对果品、畜牧等产业投入大、门槛高等特点,组建国企或引导民企,吸引金融机构提供专项信贷资金,投建种养基地,可预见收益后交给农民“按揭经营”,探索出“财政引导撬动、金融聚焦助力、企业融资投资、农民按揭经营”的新机制。
基层创新的背后,是山东省财政2020年率先开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试点的努力,以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为突破口,支持试点县选准优势产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保险、贴息等手段,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着眼强化推进,山东综合施策:省财政新增1.8亿元奖补资金,叠加原有政策,对大胆创新、成效显著的县给予奖补;联合省农信联社、邮储银行等,承诺试点期内累计投放涉农贷款不低于4600亿元;加强与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协调配合,对试点县农商行敞口供应再贷款;安排再贴现专项额度,每年不少于30亿元,降低涉农主体融资成本;2023年起,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试点,探索财政、金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协同联动机制……
财政政策给力,基层创新频出。诸城“按揭农业”、寿光“信用农业”、荣成“供应链融资”、武城“粮食商行”、汶上“保单融”、沂水“股权质押+”……3年试点下来,山东合作银行在试点及延伸地区新增涉农贷款投放突破1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下降1.6个百分点。
创新“财政+担保”,让财政资金发挥“乘数效应”
隆冬时节,大地苍茫,站在商河县贾庄镇甜水井村的地头,村党支部书记庞怀亮望着连片的麦田告诉记者:“2020年,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粮食种植合作社,随后连年丰收,参与的农户越来越多。规模扩大了,投入是难题,好在有山东农担‘强村贷’的连续支持。”
为甜水井村提供贷款的中国农业银行济南分行,这几年也在更多担保产品的支持下,为农服务能力持续壮大。2023年1月到10月,该行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160.4亿元,同比增长261.6%,较3年前增长336.69%。
百川汇海,聚沙成塔。2017年,山东省财政部门出资40亿元,支持组建山东农担公司,截至2023年11月底已累计为三农领域提供担保贷款1652亿元,扶持了26.97万户经营主体,且项目累计代偿率仅为0.33%,远低于全国1.26%的平均水平。
6年时间累计撬动1600亿元,秘诀何在?山东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安民坦言:“聚焦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缺少抵押物等问题,公司坚守政策性定位,推广‘政策性担保+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科技’运行机制,聚合财政补助、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组合政策,有效调动起银行和农户的积极性。”
调动银行积极性方面,山东农担公司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目前,山东农担公司已与228家银行签署《银担互信协议》,3万多名银行客户经理在农担业务系统中办公,形成全方位竞争为农态势。目前,农担项目的平均融资成本较一般贷款下降45%,累计为各类主体减负120多亿元。
创新“财政+保险”,让农民种地有更多“兜底保障”
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许小洼村以种粮为主,这几年遭受冻害、涝灾等,农民收益依然有保障。“第一时间给街道农技站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打电话,农技人员指导咱抢救降损,保险公司则给咱定损赔付。”村党支部书记张淑民说。
种粮遭灾“不再慌”,得益于该区已完全覆盖的完全成本保险。2022年,山东已在所有产粮大县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投保率达89%,其中完全成本保险投保份额达86%以上。
为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山东实行“一破两提两降”改革:打破全省统一费率,不同风险区实行差别费率;提高保障水平,小麦、水稻、玉米保额分别为每亩950元、1150元、950元;省级补助标准平均提高到30%以上;降低保险费率,降低起赔线到10%。
“粮食有成本险,日光温室等有设施险和产量险,大姜等有价格险。”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奉光说,“济南自2007年以来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产品创新,扩大保险范围,已基本形成‘多险种、广覆盖’的农业保险体系。”
从一地看全省,济南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山东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在开展小麦、育肥猪等12个中央补贴险种的基础上,省财政对规模较大的日光温室、苹果等3个产量保险,以及大蒜、马铃薯等8个目标价格保险,给予补贴支持,对市县自主开展的特色保险按50%到60%的比例给予奖补,地方特色险种由2019年的19个发展到2022年的68个。
同时,瞄准水利保障这一重点,山东引入保险机制创新水利工程建管模式,提升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比如,德州市探索开发“水利综合险”,选取32座市管水闸和6处美丽河湖为试点,对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水利工程损毁等事项予以理赔修复。
创新“财政+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2023年初冬,一座长89米、宽45.5米、高35.9米的黄色矩形网箱,在日照市岚山区海工装备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现场观摩团来到这里,实地观摩这座相当于11层楼房高度的网箱。“我们一共有6个网箱,单个网箱最大养殖水体6万立方米,年产三文鱼可达1000吨。”山东财金资本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山东财金集团助力海洋牧场建设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针对海洋牧场投资规模大、门槛高的实际,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山东省财政委托国有企业山东财金集团公司,对海洋渔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单个海洋牧场投资额为1000万-3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落实7.5亿元,撬动30家渔业企业投资约20亿元。
据山东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处长张绍生介绍,创新多种形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山东已在实践中蹚出了三条道路:
——强化基金赋能。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对现代高效农业领域出资比例提高到30%,省市县共同出资比例提高至50%,支持围绕种业科技、智慧农机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截至2023年11月底,基金累计投资89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283亿元。
——强化奖补推动。2019年起,省财政持续完善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奖补政策,对年度新增实际投资1亿元以上,以及连续投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省市县财政联动按照新增投资额的1%给予奖补,最高奖补1000万元,累计撬动工商资本超400亿元。
——强化机制创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28.5亿元,为全省5451座小型水库安装雨水工情自动监测系统,提高水利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