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一则“市水产局河鲜服务部开始营业”的消息在广州市民间泛起波澜,在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鱼的年代,广州从水产品流通体制开始突破,迈开了农副产品放开价格的第一步。45年后,广州黄沙水产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每日超600余吨水产交易量,不仅保障着全市2200多万实际管理人口水产消费的平稳充裕,更服务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
小变革折射大气魄,“勇于尝鲜”正是广州这片改革开放先行地的重要精神底色。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使命。作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城市,近年来,广州面临着城市布局有待优化、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等“先发问题”,如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继续走在前、作示范,考验着城市管理者智慧。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广州市交出的“破题之匙”。
不仅发展走在前,更要探路探在先。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通表示:“新一轮农村改革启动以来,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逐步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乡村振兴,钱从哪来——加强多元投入,构筑支农助农长效机制
2023年12月9日,广州市增城区“莲花出水农科小镇”双喜临门——园区选育的生猪成功发运香港,成为增城区首批生猪供港基地之一;当天,还举行了黑米稻开镰仪式,园区联合中新镇三星村、永兴村打造的示范种植基地迎来首次收获。不同于完全由财政资金建设的农业项目,“莲花出水农科小镇”是由广东省首支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牵头打造的。基金成立以来,在政府资金引导下,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多家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已累计撬动20余亿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以市场化手段破解乡村振兴投资难题,不断加大农业农村领域资金支持力度,正成为广州市“三农”工作的突出特点。
“村里80%以上的村民从事盆景产业,盆景种植面积超万亩,每年更新苗木、雇佣人工都需要大量资金。有了‘金融村官’,乡亲们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了。”在2023年6月举行的广州市“金融村官”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花都区瑞岭村党支部书记姚标民高兴地介绍,广州市多家金融机构选派了业务助理入镇进村,加强对北部山区镇村的帮扶。据了解,该项行动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力量弱、供需信息不对称、产品服务待丰富等问题,推动人员、设施等力量下沉,将有效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对涉农主体的覆盖面。
不仅加强对强镇兴村工作的金融支持力度,根据广州市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高水平、多层次的涉农金融服务体系正逐步铺开: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发展重要领域和农业产业链重点主体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范围,强化农业农村保险保障功能,扩大农村信用建档评价范围和基层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一系列举措,有效引导城市资金向农村投资“洼地”流动。据统计,2023年,广州市本级财政投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资金,约占财政支出的25%;涉农贷款余额4200亿元,同比增长24%;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2.37亿元,同比增长34.05%,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140亿元。一个财政金融协调联动、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的乡村振兴资金保障“活水池”充分涌动起来。
如何盘活农村“沉睡”资源——优化土地配置,拓展产业高效发展空间
30%,这是国际公认的一个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警戒线。作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广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已突破25%,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等任务压力下,如何在迫近警戒线的方寸之间做腾挪?广大农村地区尚有潜力可挖。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改革‘重头戏’。聚焦重点难点任务,我们以改革促进土地这一关键要素激活,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农村综合改革协调工作的同志表示,该市牢牢守住农民利益、生态环境等底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用好农村“沉睡”资源,推动“三块地”改革取得新进展。
站在从化区鳌头镇万亩良田示范项目综合服务中心楼顶远眺,触目所及皆是成方连片的广阔农田,耳旁时有白鹭声声。该项目涉及8个行政村、1.3万亩土地,其中高平村是参与土地整治面积最多的一个村。该村党总支书记陈炽彬表示:“我们村参与的土地整治面积占整个项目的五分之一,依托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现集中连片流转,再交由区城投集团统一运营,土地生产能力和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提升,村庄规划也日益清晰,今年村集体收入增加约50万元。”
除了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提升承包地经营效率,“点状供地”也在释放农村建设用地增值潜力。
不同于传统片状供地占地面积大、用地布局集中、对周边环境影响大,近年来,广州市探索开展与乡村新兴业态用地零散、建设分散且多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等特性匹配的“点状供地”,根据地域环境承载力和项目开发条件,进行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的精细化开发。2023年4月,广州和营天下田园生态旅游公司成功竞得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光联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首宗乡村振兴“点状供地”项目的落地,不仅解决了企业新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的燃眉之急,并且通过只转不征的方式,让村集体和村民从土地出让中获益,保障了村集体的长远利益。
宅基地改革方面,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明晰“一户一宅”和新建农村住宅用地标准。畅通村民报建渠道,规范宅基地建房秩序,白云、花都、南沙、增城等区先后建立健全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7个主要涉农区基本建立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机制。
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不仅要激活要素资源,更要保障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紧邻珠江西航道的荔湾区东塱社区(村)地理位置优越、是广州市旧城改造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该社区的经济联社通过物业出租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经营总收入达9200余万元。该社区党委副书记、经济联社副理事长吴宇杰认为,让村级资产体现市场价值,得益于荔湾区积极建设集体资产安全运营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全流程监管,规范了资产交易经营活动,有效破除以往“三资”交易中信息不够公开、竞争不够充分的问题,激发农村集体“三资”市场的活力。
谁来振兴乡村——畅通流动渠道,搭建返乡人才广阔舞台
农民?工人?还是老板?初见增城区优农家庭农场负责人姚赵忠,一身灰衬衫、牛仔裤的打扮让人一时分不清他的身份。最近,他向人介绍起自己常常要加上新的称号——“乡村工匠”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在外面打过工、卖过兽药,算起来我只是个农民老板。”小时候家里交不起学费,早早外出闯荡的姚赵忠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评上职称,2019年以来,他通过与五联村党总支合作,流转了500多亩闲置土地,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耕体验、党建活动、休闲观光等业态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通过创新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工作,一批类似姚赵忠的乡土人才在广州的乡村一线脱颖而出。目前,经过考核测评、面试答辩、群众评议等层层考核,已有774名乡土人才获评“乡村工匠”职称,夯实了经营管理、农业生产、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农业农村发展各领域人才储备。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广州市不断破除体制机制藩篱,为返乡下乡人群和农业转移人口的自由流动构建起顺畅通道:一方面,创新开设“乡村CEO学堂”,探索试行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帮扶乡村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围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培养农村技能人才,提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质量,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州市还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各类人才提供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护;推动行政村农村公厕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100%;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00%镇(村)卫生院(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实施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行动,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镇村长者饭堂覆盖率100%。
打好“改革牌”、盘活“人地钱”,持续深化的农村综合改革为广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通表示,下一步,广州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聚焦“放活”权限、“盘活”资源、“激活”要素,加强系统集成,释放发展动能,推进更多创造型、引领型、集成型改革,为广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走在广东前列扛起“三农”担当、作出“三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