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时间:2024-04-25 09:31:46 作者:见习记者 薛涛 来源:衡水新闻网
“农村广袤的田野,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与希望。既然选择回乡务农,我们就要大干一场!”
乡村要振兴,青年当有为。深州市前磨头镇白家村,怀揣梦想的“85后”青年连佳、李国安、何通旺、李卯,纷纷辞去小有成就的高薪工作,从天南地北陆续返乡,一起在村北承包了48亩土地,建大棚、搞养殖,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农村注入了青春的力量。
日前,记者来到白家村,沿着平整的村路往北走,远远望去,白色的蔬菜大棚一座连着一座,在春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掀帘而入,只见绿色藤蔓沿着吊在空中的绳子向上生长,一个个西红柿点缀其中,煞是喜人。棚外更是传来阵阵鸡鸣,好不热闹。
四名“85后”是土生土长的白家村人。他们明白农村种地的苦和累,但是他们更清楚农村经济有待发展的现状。偶然一次聚会,激发了四人内心的想法:谁说去城里打工才有出路?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同样大有作为!“我们就想在农村、在地里干出名堂来。”说起初心,略显腼腆的连佳难掩激动。
从2021年初期的两棚西红柿,到现在的4棚半西红柿、1棚生菜、半棚西瓜、900只土鸡,一路走来,四人磕磕绊绊遇到不少坎坷,但他们“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在挫折中坚定前行。
“一开始我们空有想法,缺乏技术,有1棚的西红柿因得了病毒病,全赔了。怎么办?想辙呗!李卯去饶阳请了一位技术人员,经过一年的技术指导,第二年总算是迎来了丰收。”何通旺介绍。“我们选用优质品种硬粉18秧苗,西红柿不仅味甜、沙瓤、颜色鲜亮,产量也非常好。一年种两季,年产54000公斤。还有年前种的生菜球叶大饱满,比市面上的生菜球大很多,好几个商贩来找我们谈价呢。西瓜长势也不错,都不打催熟农药。”聊起棚内作物,李国安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见大棚发展不错,连佳和李国安又出妙招。去年俩人合伙养殖了900只土鸡,用大棚内间苗、杂草以及玉米等天然食物喂养,保证无饲料和激素。
面积达10余亩的鸡圈里,李国安抱着刚从生菜棚里拔的杂草走向鸡群。远处几只鸡歪头看了看,拔腿飞奔过来,叽叽咕咕地跟在李国安脚后。
鸡棚里,连佳正拿着干净抹布擦拭鸡蛋,“刚有个顾客通过朋友圈联系上我,订购了100个鸡蛋。说我们的土鸡都是散养的,吃天然‘食物’,蛋清浓稠透亮,蛋黄个大饱满,看着品质就高。”
李国安介绍,他们养的鸡现在一天能产鸡蛋约400枚,还有一部分小鸡即将成熟,预计今年5月份就能日产约700枚鸡蛋。随着客户越来越多,两人打算树品牌、做包装,和快递公司合作,把土鸡蛋送上更多顾客餐桌。
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他们积极探索“设施种植+散养养殖”发展模式,种蔬菜、养土鸡、玩互联网+、搞经营,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利用朋友圈、快手、抖音等线上平台推广销售,吸引并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订单一路看涨,四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白家村党支部书记李霞找到四人:“你们几个小伙子很有头脑,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带回家乡。咱们村就需要你们这些敢想敢干、脚踏实地的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李霞表示,希望他们四人给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全体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李霞的提议与李国安几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现在正想扩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乡村振兴希望在人,更在年轻人。连佳、李国安、何通旺、李卯积极探索、推广特色种植养殖结合的“新路子”,继而带动农村产业迭代升级,是乡村沃野上“新农人”的缩影。
如今,像他们四人一样,一批批爱农村、懂农业、有技术的“新农人”不断涌现,把爱农之心化为兴农之行,深耕乡村沃土,领跑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