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和美乡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时间:2024-05-27 09:39:02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李云松 王雅鸣 来源:衡水新闻网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微风轻拂,空气中仿佛氤氲着麦香。
“今年小麦长势真不错!”冀州区小寨乡宜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双春看着眼前的麦子,眼睛笑成了一弯月牙。“这都是咱村里能及时灌溉的结果。今年,保准儿有个好收成!”
宜津村家家户户种粮,冬种小麦夏种玉米。“咱村的小麦亩产量在1500斤以上,每亩毛利润在1600元到1800元。浇地成本低,村民们怎么也能落个钱儿。”从刘双春的语气里,听出了他对今年丰收的美好期盼。
曾经,种地用水全看老天爷。作为农业种植村,浇地难曾困扰宜津村多年。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多方筹措,对症下药,逐步改善村里的水利条件。2021年,他们更是大力投资,仅一年就铺设了1万米,成功解决了村里浇地难题。
为了方便村民用水,他们在村西边修了一口大水塘,村西、村南浇地用大水塘蓄的水;村东、村北灌溉则靠滏东排河。浇地的费用也从原来的40多元一亩降到了10元一亩,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地里,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出水口。刘双春介绍:“浇地的时候,只要把抽水泵一开,水就顺着管道流到各家各户的地里去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村里还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来讲解种植技术,从做好水肥管理,到精准预测防控病虫草害,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田。每逢收获季,村里还为大伙提供大型机械化设备,极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浇地成本下来了,粮食产量上去了,再加上科学管理,如今村里的庄稼长势更好、产量更高,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不光在收成上为大伙解难题,村里事事顺民心、遵民意,村民反映的其他问题也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村里定期举办党员代表大会,对村务大事小情进行研讨,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去年开会讨论了给村里换水表,原来的机械水表走不准,查表、收水费都困难。如今咱都换成了智能表,一户一张卡,充了钱,往水表上一贴就行了。”村民张焕俊说。
村容村貌整治也可圈可点。村里主街道、辅路、巷道全部硬化,修建有两处停车场。村里还用收集来的农耕器具修建了文化广场,并在北街西口设置砖砌磨盘,以此为中心打造了东西磨盘一条街。如今,文化广场提升改造工作也已接近尾声。绿树环绕、花木成畦的宜津村,在一面面文化墙的映衬下,生机盎然,越发美丽。
硬件提升的同时,软实力也在不断加强。宜津村通过悬挂文明标牌、制定村规民约,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认识,营造了文明和谐的乡风。2023年,宜津村被评为“衡水市文明村”。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如今宜津村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建设和美乡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