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院”劲吹文明风
时间:2024-05-28 09:30:48 作者:本报记者 黄建 本报特约通讯员 樊加伟 来源:衡水新闻网
日前,走进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冀州区门家庄乡堤北桥村,恰逢村子里“文化小院”正在开展村民文化活动。阵阵京剧名段从“文化小院”活动室里飘出,一板一眼、韵味十足的唱腔丝毫不逊于专业演员,不时传来阵阵叫好声……
走进“文化小院”活动室,只见二三十名京剧爱好者齐聚一堂,演唱的曲目既有《四郎探母》《状元媒》《苏武牧羊》等脍炙人口的传统优秀曲目,也有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百姓幸福生活的新编小段,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彩碰撞,不时赢得满堂彩;活动室一旁的台球厅旁,几位老人正在认真激烈地讨论着进球技巧,好不热闹;在“文化小院”活动室外面的村民文化广场上,广场舞爱好者三五成群,舞动着优雅的舞姿,热情洋溢的脸上写满了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我是这里的老戏迷。只要有活动‘雷打不动’参加的肯定有我,‘文化小院’就是我的精神乐园!”堤北桥村资深京剧票友程西华一脸兴奋地说。
据了解,堤北桥村始建于西周时期。该村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多元的文化。明清时期,该村崇文重教,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曾有“一村十进士,十户一举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处士”的说法。该村可以考证的有进士1人,举人20余人。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以“程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量清代传统民居。
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村民对于文化活动的热爱。村民们经常在该村“文化小院”表演架鼓、秧歌、京剧曲目等文艺节目。其中,72番架鼓始于明末清初,传统秧歌表演队有30多名队员;京剧表演更是吸引了十里八村甚至宁晋县、辛集市等周边县市的票友前来赶场“添人气”。“我家是附近县的,离这里有几十公里的路程。虽然不算近,但是每逢农历二七‘文化小院’活动日,我都会来这里吊吊嗓子。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老戏迷张华光言谈举止间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文化小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民心,有力带动了乡风民俗的持续改善。村党支部书记程宝才介绍,他们借助“文化小院”这个凝聚人心的大舞台,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村规民约》规定“村内街道等公共空间严禁私人侵占”“房屋不得私自加高,房顶安装光伏要与邻居友好协商、确保安全”“村内老房子拆除必须提前报备,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等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小情,包含了茶米油盐的点滴琐事。“《村规民约》解决了一家一户碍于情面不愿说、不想说的问题,维护了村庄治理的标准和道德底线,让我们的村风更文明了,村庄更宜居了,生活更便利了,百姓更幸福了!”程宝才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堤北桥村“小院文化”是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精彩缩影,既激发了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又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更为基层党支部服务群众、活跃乡土特色文化、建设文明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冀州区大力丰富群众文化供给、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立足群众文化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精心策划推出覆盖全区、贯穿全年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累计开设文化大讲堂、公益艺术培训等文化普及课程470余期。同时,该区依托本地资源,创新推出历史文化研学、农耕文化体验等系列展览及互动体验活动,获得百姓一致好评,累计惠及群众达20余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我们打算对堤北桥村‘文化小院’的硬件环境进行修整完善,再筹集资金采购一批文化设施,力争把‘文化小院’打造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面旗帜,让咱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感更足一些!”门家庄乡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