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党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析
十几平方米的庭院,没有围墙,草坪和几盆鲜花错落点缀,庭院外绿水青山环绕。“欢迎来家里做客,平时我们出门都不锁门的。”郭杰是广东省深圳市中航科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2015年因工作来到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村,被皖南水乡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便通过改造闲置农房建起了民宿,带着一家人成了这里的“新村民”。
“唤醒一栋房,激活一个村。”焦村镇党委委员、汤家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焦贵宝谈起像郭杰这样入驻乡村的高端专业团队,满是自豪地说:“村里通过租赁、招商等方式让闲置房屋‘复活’,吸引了设计师、工艺者等‘新村民’来到汤家庄,为村庄带来了新生力量。”
自2012年以来,黄山区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抓手,吸引人才,集聚合力,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紧扣特色产业及生态、旅游、文化等资源禀赋,连续实施三轮“红色强基、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以组织链、产业链、创新链、示范链、合作链“五链合一”实现村级经营性收入倍增,并连续四年上榜“中国最美县域”。
以房引才—— 集聚新力量,打造乡村人才村落
“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见过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去过很多国家,也看到了发达国家乡村的样子。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找一处可以长期居住的地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理。2015年,我们决定留下来,在这里设计并建造理想中的乡村。”郭杰的爱人邱秀芳谈起夫妻俩与汤家庄的情缘感慨颇多。
以房引才,汤家庄村对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收储、统一改造、统一出租、统一运营,目前已改造农房24栋。
“汤家庄天生有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因。”在郭杰眼里,这个村子就是一块未被雕琢的美玉。群山环抱,山青水绿,有着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
如今,他们的女儿和女婿也选择了做汤家庄的“新村民”,经营着民宿。“看惯了大城市的千篇一律,想着用别具特色的精品民宿为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郭杰的女儿郭山秋韵说,他们一家很享受在汤家庄的生活。
近年来,汤家庄村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契机,通过“一栋房改革”盘活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吸引社会资本和爱农人才,走出了一条把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除了吸引‘新村民’,越来越多的本村人也愿意回家乡发展。”提起以人才高地填补农村发展洼地,焦贵宝说,获得2023年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成年组男子年度总冠军的运动健将汪云涛回来了。村里成立汤家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汪云涛正在参与筹备运营水上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徽州竹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维福的女儿李燕也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来传承父亲的手艺。“村里每月发给李燕5000元的报酬,确保她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焦贵宝说,“这样人家才能安心把非遗传承的事做好。”
汤家庄村持续抓党建、兴产业、聚人才,有效应对了村庄不断“空心化”的挑战,呈现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氛围。同样,三口镇巷联村与黄山燕窝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精品民宿项目也是在党建引领下,把人才引进村里,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增长。
巷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施国强说,为了更好地发挥村企联建的引领作用,按照“支部建在市场上、品牌创在诚信上、党员聚在组织上”的总体思路,2021年12月成立非公企业党建组织——燕窝里党支部。
走进“燕窝里”的非遗文化街区,入口处的墙上醒目地写着“小个专”党建示范街区。据燕窝里党支部书记祁建俊介绍,“小个专”指的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党支部不断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党的组织建设推动“小个专”健康发展,打造了党员诚信经营、非公有制经济三方共赢的示范街区。
人才的入驻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创意、新活力。黄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围绕《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坚持农业科技人才、乡土人才、乡村公共服务和治理人才、企业家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一起抓,打造了汤家庄、“燕窝里”等一批乡村人才村落。
以产聚合—— 多方协同联动,成效事半功倍
“只要把质量搞好,笋子不愁销路,老百姓积极性自然高。”新华乡党委书记汪文伟告诉记者,目前全乡笋竹产业实现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一条龙”。2016年4月,新华乡党委以节节高笋业党支部为基点,组织全乡12家笋竹加工企业成立了新华乡笋竹产业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
以联合体为依托,新华乡将笋竹产业党建联盟设在新华乡笋竹产业体验中心。新华乡笋竹产业党建联盟书记、理事长王富勤说,在体验中心经常开展联学、联训、联动、联管“四联合一”指导非公企业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等活动,以党建引领笋竹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党建联盟和党员在助推企业发展中发挥模范作用。
王富勤也是新华乡雷竹种植第一人,说起笋竹产业他眼里有光,“今年笋子的收购价是3.2元/斤,比周边地区价格都高,邻村的笋子争着送到我们这里来。”“如今,联合体统一制定了章程和收购标准、最低收购保护价、销售指导价,规范了雷笋收购行为,维护了笋农和笋竹加工企业的利益。”汪文伟说,全乡凝聚合力发展笋竹产业,带着老百姓共同致富。
在新华乡村村联建鲜储中心的车间里,十几个工人正忙着分拣刚从冷库取出来的鲜笋,按照个头大小分类装箱打包。“我在这里干了两年多了,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工作不累,离家也近,方便照顾孩子。”新华乡赐田村村民刘霞君说。
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广大党员带头冲锋在一线,带领企业职工抓好产品生产关、质量关、销售关,积极助农增收。2023年3月,新华乡(笋)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同年4月,新华乡又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乡镇,三绿宜笋业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为了畅通合作链,黄山区引导产业相近、地域相邻、发展同向的村因地制宜结盟共建。“新明乡招桃村党总支与新明村党总支签署《结对共建协议书》,双方联合收购位于樵山村的香榧基地,共同抚育,收益按协议约定分成。”黄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对共建后,这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年均各增收5万元。2021年以来,全区整合各类资金4815.8万元,共引导29个集体经济强村、党建示范村与19个集体经济后进村开展“村村共建”,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
发展产业链,培育示范链。黄山区组织产业特色鲜明的16个村和带动能力突出的16个合作主体,打造茶产业、笋竹产业、油茶产业、香榧产业四条特色产业示范带(区),明确主导产业规模、推进措施,推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激发动能—— 推行组织领办,党员干部知进退
甘棠镇甘棠社区的芙蓉菜市场每天生意红火,是社区居民常来常往的地方,该菜市场属于社区集体所有。回想起4年前这个项目启动时的情景,甘棠镇党委委员、甘棠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刘卫华记忆犹新,“当时社区采取‘集体控股,居民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居民积极性特别高,入股金额达到800多万元,超出原计划200多万元,参股居民的人数也超过了合同法规定的人数。最后社区干部经讨论后一致同意自愿退股,给居民让利让位。”
这几年,芙蓉菜市场每年为社区增加净收入40多万元,居民分红20多万元。让居民变股民享受社区发展红利,这在甘棠社区已不是第一次。在雾山林场实施香榧种植项目时,甘棠社区以土地和资金入股51%,吸收村民股金占比49%,栽种香榧苗1.4万株。等到香榧进入盛果期后,预计年经济效益100万元,居民分红可达40余万元。
“有居民看到今年香榧的长势,后悔当时没有参股。”刘卫华感慨,2017年雾山香榧基地入股确实是第一次,居民们不敢拿钱、有顾虑,都在观望。社区干部率先示范带头入股,部分居民看到后才吃下了“定心丸”。
富民先富村,村富带民富。社区干部由“进”改为“退”,由原来的带头入股变成全部退股,优先让利群众。刘卫华说:“社区干部心齐了,大家也愿意跟着一起干。作为带头人,就得该进时进、该退时退,带着大家致富。”
黄山区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建强组织链,推动村干部兴产业、创事业、办家业,鼓励村组以公司投股、集体参股、农户入股的方式参与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和服务实体经营,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村民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
“农忙时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找不到他们,都下田了。”焦村镇党委副书记陈罕晨指着上岭村村集体耕地里种的辣椒和水稻秧苗说,“我们的村干部个个都是农机手,都有驾驶证,会开拖拉机和插秧机。”上岭村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有轮式拖拉机3台、插秧机3台、履带旋耕机1台、打捆机1台、收割机2台、农机手8人。该中心主要进行农机耕种收作业、农机手培训、农机维修等工作,村干部带头学、带头干。
近年来,黄山区党委、政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区一盘棋的发展态势。黄山区委书记张旭表示,黄山区在困中求变,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用实践证明了加强党建引领、坚持科学规划、规范运行机制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保障,为全面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