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无废” 循环有招
时间:2024-06-27 09:33:14 作者:王雅鸣 李云松 来源:衡水新闻网
“三夏”大忙,颗粒归仓,农业获丰收,农民喜洋洋。
夏收已结束,武强县大地上依然一派繁忙景象。25.9万亩小麦都有了好去处,可割下来的秸秆去哪了?三万头奶牛“勤勤恳恳”产奶,可产生的粪污去哪了?
原来武强县建起了循环链条,让种植养殖成闭环,农业“转着圈儿”挣钱。
秸秆变“金砖” 收完麦子还收钱
6月13日,武强县街关镇一片麦田里只剩了秸秆。眼看着两台农用机械一前一后下了地,一问才知道这是搂草机和打捆机,专收秸秆的。
搂草机在前,从南到北,时速50公里。散乱的秸秆转眼就整整齐齐排成了“长队”。
打捆机在后,不甘示弱。眨眼的工夫,躺在那儿的秸秆就被打包成一捆捆“金砖”墩在地上。
“这些‘金砖’,基本都进了牛肚子!”据这万亩农田的负责人——武强县建忠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杜建忠说,这一捆秸秆有400公斤,一亩地的秸秆就能卖10-20元,合作社有上万亩农田,一年光卖秸秆收益也不低。
“三四年前还是秸秆还田呢,后来县里鼓励秸秆综合利用,我们是第一批响应的,不过第一年赔了不少!”杜建忠解释道,最初市场不认小麦秸秆,收上来了没销路,机器的压缩水平不行,防潮存储也没经验,秸秆放坏了一大批。
近两年,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助推下,周边牧场逐渐认可了小麦秸秆的营养价值,合作社的客户逐
渐多了起来。如今不仅县里的牧场,周边县市乃至内蒙古的客户都纷纷慕名前来收购。
“现在农户们都知道秸秆循环利用的好处了,既能便于作物播种,又能防虫防火,减少农药的使用,还有额外的经济收益。”武强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宋健介绍道。
粪污能“发电” 沼渣给牛做床垫
武强县有3家万头牧场,5家千头牧场。
料吃得好,牛养得好。但这养牛产生的污水、粪尿又将何处去呢?
河北聚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也是河北省五个入选项目中唯一属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企业,向我们展示了生态循环利用的绝佳模式:
园区紧邻牧场,缩短了运输距离,牧场的排污管直连工厂原料池。经源头分类,奶厅污水进入酸化调节池,经过纯生态处理,产出中水,可直接重复利用;牛的粪尿则通过预处理进入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经过脱硫处理产生电能,并入国家电网,多余热能可供园区循环使用;而沼渣烘干处理后会变成松软的牛卧床垫料,让牛睡得更舒服,产奶更香醇。
整个园区占地100亩,员工仅有20余人,每天需处理200立方米的污水及1100多吨粪污,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园区年发电1650万度,生产牛卧床垫料8万立方米,这都得益于其自动化及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中控室能看到整个园区的运行情况。”河北聚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
责人周加栋介绍道,“所有设备的工作时间、压力、温度等各项数值都可以操作和监控,一个人就能管理整个园区。”
如今,武强县已实现大型畜牧养殖场生态循环模式,年处理奶牛粪尿30万吨以上,年处理生产污水约18万吨,年生产沼气1000万立方米,年发电2000万度,碳减排约8万吨。
农业要“无废” 政商百姓齐作为
2022年4月24日,衡水市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为河北省“十四五”时期四个建设城市之一。
武强县积极响应“无废城市”建设号召,采用衡水打造的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样板——“气、电、热、肥”联产生态循环模式和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大力推进“无废”农业创建。
治理厕所和垃圾污水,武强县创建的7个无废乡村农村公厕全覆盖,公厕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3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目前秸秆全面综合利用率达到98%,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74%。
“虽然我们跟大城市还有距离,但我们会加大垃圾分类、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等的宣传力度和政策支持,让老百姓都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为衡水的‘无废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宋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