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市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整洁的农家小院花团锦簇,规范化的种养殖基地生机勃勃,标准的温室大棚排列有序,水泥马路曲径通幽……时下,山西大同市的乡村处处萌生出美意。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大同市持续弘扬乡村文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广袤农村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华丽转身。
整治环境 改善村容村貌
“从前又脏又臭的旱厕变成了干净的卫生间,原来随处可见的草堆改成了规整的小菜园,过去遍地走的鸡鸭圈进了篱笆栏,告别了垃圾、污水,拆除了私搭乱建。”云州区倍加造镇营坊沟村党支部书记蒋亭说,通过污水管网建设、清理沟渠、硬化道路、改造厕所等环境整治项目,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营坊沟村注册了60名文明实践志愿者,由9名村民组成的清洁环卫队早晚两次进行全方位保洁,建立了卫生清洁长效机制,促进环境整治制度化、持续化。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大同市压实县区属地主体责任,因地制宜、科学引导,选择合理改厕模式,确保改厕改一个、成一个、用一个。截止到2023年底,全市拥有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4906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7.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7.89%。
大同市还聚焦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生活废物的处理,改善村庄环境。全市加大秸秆处理力度,现有秸秆规模化利用主体317个。去年,全市秸秆可收集资源达128万吨,综合利用率93.59%。今年,大同市又继续实施了26个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项目,进一步提升粪污综合利用率。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6座、村湾污水处理站183座,基本实现处理全覆盖。深埋三格化粪池式、粪污集中无害化处理式(通风改良式)等改厕模式,极大改变了农村如厕环境。
除了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是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基础。据介绍,去年以来,大同市农村公路完成新改建里程7351.612公里,危桥改造31座,实施了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772.74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75.9亿元,解决了87个乡镇、1426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全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燃气管网、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点全域覆盖。
随着乡村生产和生活设施的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乡村风貌和容貌显著改善。为持续扮靓乡村,今年四月,大同市利用一个月时间,对所有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督查组对所有县区分别进行两次实地督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让和美乡村底色永驻。
健全制度 营造文明风尚
“有了村规民约,村里的环境靓了,红白事简化了不少,大家少了攀比,减了负担,邻里和谐很多。”看着墙上贴着的第三版村规民约,大同市云冈区高山镇南羊路村党总支副书记陈玉芳说。
村民自己定约,自己遵守。经过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制定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居环境整治、红白事、道德评议等内容融入其中,文明乡风在南羊路村渐渐形成。
和美乡村,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近年来,大同市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为指引,开展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切实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大同市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改变村民卫生环境观念等活动。全市各县区紧紧依托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80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任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农民夜校、乡村大喇叭、微信群等形式,大同市广泛宣传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先进乡村,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起时代新风新貌,将不大操大办、清洁村庄纳入村规民约和星级文明户评比、文明村镇创建。
此外,大同市还持续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规范移风易俗办事流程。市文明办会同市民政局推动各县区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村“两委”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了“有人管、按章办、机制全”的工作机制。
目前,大同市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文明村镇33个、市级文明村镇197个,星级文明户约12.8万户,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