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电话

  • 农资打假

    0318-12316

  • 无公害检测

    0318-2681162

  • 林业执法队

    0318-2662211

  • 农产品质量安全

    0318-12316

  • 林果检疫

    0318-2025216

  • 农业技术推广站

    0318-2360602

  • 土壤肥料工作站:

    0318-2360309

  •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

    0318-2360280

  • 农经管理总站:

    0318-2686663

  •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318-2123493

  • 动物卫生监督所:

    0318-2127356

  • 植物保护检疫站:

    0318-7086389

  • 种子管理站:

    0318-2369397

应急电话

  • 市长公开电话

    12345

  • 生活必备:

  • 哈院急救

    120

  • 衡水二院急救

    0318-2345678

  • 衡水四院急救

    0318-6666120

  • 衡水五院急救

    0318-2345120

  • 华润燃气

    0318-5232223

  • 电力热线

    95598

  • 供水抢修

    0318-8886000

  • 集中供暖

    0318-2101111

  • 公积金服务热线

    12329

  • 社保查询热线

    12333

  • 紧急求助:

  • 报警

    110

  • 公安短信报警

    12110

  • 火警

    119

  • 交警

    122

  • 号码查询、就医挂号

    114

  • 天气预报

    12121

  • 报时台

    12117

  • 移动通讯:

  • 中国移动服务电话

    10086

  • 中国联通服务电话

    10010

  • 中国电信服务电话

    10000

  • 中国铁通服务电话

    10050

  • 金融服务——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

    95588(400-669-5588)

  • 中国农业银行

    95599(400-669-5599)

  • 中国银行

    95566(400-669-5566)

  • 中国建设银行

    95533(400-820-0588)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95580(400-889-5580)

  • 交通银行

    95559(400-800-9888)

  • 招商银行

    95555(400-820-5555)

  • 光大银行

    95595(400-788-8888)

  • 华夏银行

    95577(400-669-5568)

  • 民生银行

    95568(400-669-5568)

  • 广发银行

    95508(400-830-8003)

  • 金融服务——保险

  • 中国人寿保险

    95519

  • 太平洋保险

    95500

  • 平安保险

    95511

  • 太平人寿保险

    95589

  • 中国人保财险

    95518

  • 网购客服

  • 淘宝网

    0571-88158198

  • 支付宝

    95188

  • 京东商城

    4006065500

  • 1号店

    400-007-1111

  • 当当网

    400-106-6666

  • 亚马逊

    400-810-5666

  • 投诉举报

  • 消费者投诉电话

    12315

  • 质量监督投诉电话

    12365

  • 价格监督举报电话

    12358

  • 食品药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

    12331

  • 生产安全事故举报电话

    010-642994453

  • 公共卫生服务热线/监督电话

    12320

  • 环保投诉

    12369

  • 城建服务热线

    12319

  • 国家旅游服务热线

    12301

  • 投诉举报

  • 纳税服务热线

    12366

  • 工信部申诉

    12300

  • 海关总署走私举报电话

    010-65222882

  • 海关总署廉政举报电话

    010-65124083

  • 海关热线

    12360

  • 卫计委卫生热线

    12320

  • 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电话

    12333

  • 邮政行业消费者申诉电话

    12305

  • 文化市场举报电话

    12318

  • 维权举报

  • 职工维权热线

    12351

  • 妇女服务维权

    12351

  • 青少年维权电话

    12355

  •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

    12321

  • 中央纪委监察部

    12388

  • 最高检察院举报电话

    12309

  • 公安机关和民警违纪违法举报

    12389

  •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

    12390

  • 交通出行

  • 高速公路报警电话

    12122

  • 全国铁路客服电话

    12306

  • 中国航空

    95583

  • 南方航空

    95539

  • 东方航空

    95530

  • 春秋航空

    95524

  • 深圳航空

    95080

  • 海南航空

    95339

  • 厦门航空

    95557

  • 山东航空

    400-609-6777

  • 四川航空

    400-830-0999

  • 旅行网站预订

  • 携程网

    400-820-6666

  • 艺龙网

    400-616-1616

  • 同程网

    400-777-7777

  • 芒果网

    400-664-0066

  • 途牛网

    400-799-9999

  • 去哪儿网

    10101234

  • 快递服务

  • 申通快递

    95543

  • EMS特快专递

    11183

  • 顺丰快递

    95338

  • 中通快递

    95311

  • 韵达快递

    95546

  • 圆通快递

    95554

  • 天天快递

    400-188-8888

  • 百世汇通

    400-956-5656

  • 速尔快递

    400-158-9888

专家论坛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专家论坛
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4-07-03 10:29:33   作者:唐珂   来源:农民日报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出来、赖以生存并流传至今的农业复合系统,是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包含畜牧、林草、渔猎文化)、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创新利用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进步,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逐渐被认识。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2项农业文化遗产入选,数量居各国之首。自2012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认定了七批共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历史悠久、类型众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具备活态性、复合性、适用性、多功能性等多种属性,具有保障供给、就业增收、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等多重价值,能够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作出积极贡献。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农耕文化基因,加强保护传承是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赓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上万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炎黄子孙在华夏大地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上下五千年辉煌绚丽的伟大文明,农耕文明在底蕴厚重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传承发展形成了色彩缤纷、灿若星河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无疑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朵亮丽奇葩。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天人合一、三才统筹、民胞物与、巧循自然、崇根尚祖、家国情怀、精耕细作、安土重迁、种养三宜、万物并育、顺时守则、趋利避害、团结协作、休戚与共、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因地制宜、和谐包容、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勤劳节俭、务实进取、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孝老爱幼、亲仁厚德、诚信重礼、守望相助、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农耕思想,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基础,铭刻着中华文化的鲜明印记,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如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保留的洛萨节、香浪节等传统节庆,传承着甘南藏族人民的文化和信仰。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以农业为基础,在南北方文化交汇中构建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习俗,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当地百姓的行为处事方式。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药用文化、加工文化和农耕文化习俗。这些乡土伦理、礼俗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维系着乡村社会和谐稳定,铸就了乡村的根和魂。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淳化乡风民风和坚定文化自信,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宝藏。
  农业文化遗产包含的丰富资源为乡村全面振兴赋予重要动能。农业文化遗产保存着大量珍稀的传统种质资源、精湛的传统耕作技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等,呈现出地域多样、植根乡土、历史传承、民族融合等多重特性,不仅有助于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还可服务于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业态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如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所在的凉山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地,也是我国苦荞的起源地,民族风情浓郁,种质资源丰富,农文旅产业融合开发潜力巨大。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藏于大山深处,优质的农产品、优良的自然生态、优越的人文环境成为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优势。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以古茶树资源、古茶园生态、相关传统知识应用和普洱茶文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培育茶品牌和市场空间,综合效益显著。科学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乡村新业态,赋能特色产业、撬动“美丽经济”,都是不可替代的动力源泉。要实施好“农遗良品”培育计划,依托农遗地特有种质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优美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制作等,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促进种养产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康养产业、文旅产业和研学活动等各类富民产业发展,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农遗品牌。尤其要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繁荣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城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农业文化遗产践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中华农耕文明历经上万年经久不衰,持续支撑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使我们国家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主要得益于中华先民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生命有机体,聚族而居、精耕细作、家国同构、互利共生,实现了人与自然长期和合共处永续发展。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依山开田、刻木分水、自流灌溉,合理调配资源,形成了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循环系统,千百年来维持了稻田生物多样性、自流灌溉和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平衡。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巧妙利用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和发展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核心的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形成了森林、梯田、村寨和河流相互协同、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景观。农业文化遗产来自民间、来自乡土、来自实践,农业的多种功能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绿色、循环、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以及先进理念,可以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要加快现代科技的应用,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现代农业,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养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产方式,要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方法,探索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型农村清洁模式,使农业这个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农业文化遗产彰显的农耕智慧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文化遗产大都分布在偏远的滩涂、山地、高原等区域,缺乏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先天条件。长期以来,为了更好地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中华先民坚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择善而从,通过趣时耕牧、辨土肥田、多种经营等方式,将盐碱地、干旱地、低洼地、山坡地等改造为适宜农业发展的良田沃土。如天津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总结出的“开挖毛渠、灌排分开、拉荒洗碱”盐碱治理办法,至今仍在使用。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地处低洼的珠江入海口,通过修堤建围、挖塘筑基,形成的池塘养鱼、塘基种植生产模式,已传承了600多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将数千年农耕实践经验总结凝练,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农业文化,从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到建设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从科学种植到标准化精深加工,从打造品牌到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全方位推动小米产业做大做强。这些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农耕智慧,带着厚重历史文化和泥土的馨香,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深入挖掘并用好这些智慧结晶,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要注意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从战略上加强宏观谋划和顶层设计,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综合创新平台,统筹用好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元价值,加快构建以保护传承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遗产地举办各种交流活动,讲好农遗故事,宣传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推介遗产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秉持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加强部门间和社会各界协同合作,持续强化投入保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掌握农业文化遗产历史、种类、规模、分布和现状,科学规范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在保护传承中拓展内涵和外延,丰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全面发展。要发挥好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农民所有、所用、所享,吸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学术研究、价值挖掘和科普教育等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发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

版权所有: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318-2681807 技术支持:衡水创新科技  备案号:冀ICP备11016521号-12
地址:衡水市桃城区育才南大街262号 邮编:0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