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好乡村振兴“三部曲”
时间:2024-07-16 09:53:03 作者:李雅洁 来源:衡水新闻网
盛夏时节,走进饶阳县王同岳镇王同岳村葡萄种植园,空气清新、果香四溢,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种植户魏文珠一大早就在葡萄棚内忙碌着,采摘、装筐、搬运,一气呵成,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现在价格还行,一斤能卖到7块钱,我这3个棚一年就能赚十六、七万(元)。过去我们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你看,这才几年,我们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如今的变化,魏文珠打心底里感谢村党支部一班人。
近年来,王同岳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基层治理,从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态,再到美好生活,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三部曲”在这里唱响。
谱好“产业曲”
葡萄园结出“富民果”
20世纪90年代的王同岳村一穷二白,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一年下来,村民手里攒不下几个钱。
“单单依靠传统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解放思想,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王同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晓帅说,为了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当时,村“两委”一班人去过山东、到过江苏、跑过浙江,四处“求经问计”。在全面考察调研后,他们决定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于是,利用有关部门的帮扶资金,他们在村集体的耕地上建起15座温室大棚,准备租给村民,实现“一举两得”——村民种葡萄增收致富,村委会收租金壮大集体经济。
然而,“招租”信息发出去了,却迟迟等不来租用大棚的人。有村民悄悄给村干部反映:“大家心里没底。不知道把葡萄卖给谁,赔了咋办?”
为打消村民顾虑,党员魏文宗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他没想到的是,不到一亩的大棚,到了盛果期,一年的收入居然能达到五六万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后,村民们也开始租大棚或者自己筹资建大棚。
如何才能实现葡萄种得好、卖得火,让这个富民产业发展壮大?2013年,村党支部成立了“同跃瓜果种植合作社”,吸纳全村94户种植户成为合作社会员,并常态化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的葡萄专家“把脉问诊”,带着种植户一起想点子、谋法子、找路子。
“葡萄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得灰霉病和白粉病,多亏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和党员种植大户来指导我们。村里组织种植户建了微信群,有什么难题,手机上就能解决。”自从种了大棚葡萄,村民王国兴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以前因投入大不敢种,现在,有村党支部当主心骨,有合作社保驾护航,带着乡亲们拧成一股绳,一起闯、一起干,咱们都越干越起劲!”
统一采购苗木和农资,无偿开展技术服务,帮着农户一起拓市场、找销路……近年来,通过支部“带路”、党员“先行”、群众“跟跑”,王同岳村共发展葡萄棚室208个,年产葡萄100万公斤,人均增收1.8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将打造自己的葡萄品牌,为村民销售葡萄打开更大的市场。”魏晓帅说。
谱好“生态曲”
小村庄秀出“高颜值”
荷叶田田、荷花依依、鱼翔浅底、蛙声蝉鸣……从葡萄大棚来到村里的荷花塘,记者立即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
“别看现在样样美,几年前可不是这样。这个荷花塘原来就是个垃圾坑,夏天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村里人都躲着这儿走。”魏晓帅边走边介绍,经过一番整治,大坑里的垃圾全部清运了,坑塘四周进行了加固和绿化,还种上了荷花、建了小喷泉、放养了鱼苗。曾经废弃的坑塘,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村民们闲下来都乐意过来转转。
富起来的王同岳村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村“两委”班子将目光投向了和美乡村建设。聚焦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他们成立党员先锋队,带领群众投身环境整治。
然而,争取群众理解支持还是下了一番功夫。魏晓帅回忆说:“当时,打算在村东头修建一条水泥大道,需要清理几户人家的护墙坡。起初,有的村民就是不支持,我们好说歹说也不管用。”后来,镇村干部一起带着图纸入户上门,展示改造后的样子,平坦的马路、整齐的护墙坡、生机盎然的花圃……村民们看过以后说:“这么好的事,再不支持就说不过去啦!”
经过整治,如今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累计硬化路面1万多平方米,并购置了35个垃圾箱和1辆清扫车,定期定时进行清扫;安装太阳能路灯360盏,方便村民出行;整治坑塘13座,拆除废旧宅基26处,在房前屋后、街道两侧种植西府海棠、紫薇、丁香、碧桃等各类绿化苗木3万余株,建设村民休闲娱乐的小花园、小游园5处……“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王同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园式”村庄。
“现在环境好了,大家伙儿都受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种种菜、养养花,住着别提多舒服了。”聊起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王缓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谱好“文明曲”
家家户户唱响“幸福歌”
和美乡村美在表里如一,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近年来,王同岳村坚持“内外兼修”,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百善孝为先,我们村每年年底都会评选‘十大孝星’,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年。”魏晓帅说,村“两委”研究制定了《王同岳村孝星评选标准》,开展“十大孝星”及“好儿媳、好婆婆、孝心少年”等典型人物评选,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村里都为8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此外,村里还精心打造了“孝道一条街”,以孝行典范故事为素材,绘制墙画和标语,带动全村形成了孝亲敬老之风。
“以孝治村”还延伸到了文明节俭办红白事上。厚养薄葬,推进移风易俗,需要引导,也需要用制度管人、按规矩办事。为此,村“两委”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对红白事划定合理标准和规模,在全县率先成立“红白理事会”,村集体购置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免费供村民使用。党员干部带头实行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倡导培树文明新风。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村民把家里的‘大事’办得既舒心又省钱。”魏晓帅说,多年来,“红白事简办”的做法在王同岳村已经成为惯例。村民们都说:“大操大办、胡吃海喝等陈规陋习不见了,减轻了人情债和经济负担,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发展生产、孝敬老人上,更好!”
乡村治,百姓安。王同岳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运用“1+10”制度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将全村30名党员分为3个党小组,每名党员联系10户左右群众,构建起“一人连十户、十人连百户”的服务网络。党员定期到群众家中走访,开展“拉网式”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民情民意,发现解决各种矛盾纠纷,架起了党群“连心桥”。同时,村党支部还组织村“两委”成员、离退休党员干部、乡贤、热心群众等成立了“乡里乡亲”志愿服务队,调解邻里纠纷。王同岳村连续20年无上访,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形成了人心思齐、民风纯正、邻里和谐的良好风尚,获得感、满足感洋溢在村民幸福的笑脸上。
近年来,王同岳村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当前,我们‘两委’班子充满干劲,大家心齐气顺,一定能带领乡亲们在振兴之路上持续突破、不断前行!”说起王同岳村的未来,魏晓帅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