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播种看“北斗” “掌上”巡田人不愁
时间:2024-07-17 09:23:28 作者:金莉莉 来源:衡水新闻网
近日,在景县兴丰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90后”新农人孙涛坐在办公室里,凭借一块数字化智能大屏,就能看到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播种时的清晰轨迹。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合作社大力推广“农机装备+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通过耕、种、管、收等环节,推进农业种植不断向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透过充满现代感的大屏幕,农场气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都能实时监测,监测结果在电子屏幕上可随时点击观看。“看,根据颜色就可以一下子看出哪里长得好、哪里长得差。比如,绿色代表作物长势良好,红色就说明作物长势不好,通过这项功能,可以快速定位长势较弱的地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孙涛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点击一下“农机监管”,一辆数字化小车的行驶轨迹便清晰地出现在地块上。这又是什么高科技呢?孙涛说:“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的精准定位功能,不仅解决了播行不直问题,还可以根据设定轨迹进行自动作业,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地完成田间播种。只需设置好作业数据,就可以保证农机精准笔直作业,每千米偏差不超过两厘米,1小时能播种50多亩。”
靠科技,种粮有奔头。景县兴丰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聂红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播种高粱用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后,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每100亩地能多种出3亩多,合作社全程托管周边乡村耕地两万亩,这样算下来,仅靠这一项高科技,就能多种600多亩地。
数据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过去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现在,坐在家里,看屏幕、点手机就把部分农活干了。”孙涛边说边打开手机中的“慧种田”软件,田块信息、品质数据等应有尽有。“以前巡田靠眼观、靠经验,如今通过遥感收集作物多光谱数据,生成反映作物长势的遥感图像,巡田护耕更精准更省力。”
放眼沃野田畴,数字农业技术已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的各环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当前,正值该合作社两万亩“红缨子”高粱管护期。两名无人机操作手正将赤眼蜂抛卵球放入无人机载荷仓,设置好飞行速度、数量等参数后,一键启动,无人机匀速飞到上空作业,一小时就能圆满完成300亩地的“飞防”任务。
聂红星说,以往害虫防治令人头痛,四五人同时作业一个星期才能完成1000亩,费时费力,还难以达到预想防治效果。如今,采用无人机实现植保无害化,全程免施农药,不仅节约了管护时间,还提升了防治效果,有效保障了高粱产量。
景县兴丰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4月,位于景县王谦寺镇马贾庄村,主要种植抗旱节水优质高粱,是一家以智慧农业建设为方向,集高粱“产、加、销”为一体的种植结构调整龙头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所在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目前,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方式,种植高粱两万亩,年产优质高粱1.15万吨,并建有2.6万吨高标准储粮库、日烘干能力1200吨烘干塔,高粱米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
年过五旬的聂红星不仅是合作社带头人,更是全村致富“领头雁”,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数字化转型一定能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大提升,他已然看到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