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生麦气。行走在夏粮主产区,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麦香随风吹来,让人沉醉。这一刻,“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有了具象画面。
“父辈们‘黄金铺地,老少弯腰’的景象已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一辈就要用好科技这个关键变量,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让种粮也能够致富。”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镇张刘村“农二代”郭楠楠告诉记者。去年秋天,李集镇大力推广“九合一”种植模式,他第一个报了名。利用北斗导航耕播技术及装备,施肥、双轴分层切削深耕、匀混秸秆全量还田、平整、镇压、开种沟、宽带控深播种等九道工序一次性完成,种出的小麦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增收保收。“年初,苏北及邻近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霰灾’,多亏了政府和农技部门帮忙,我们的冬小麦平均亩产量仍可达1300斤以上。”郭楠楠笑着说。
纵观全国“三夏”生产情况,夏粮丰收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越来越多的农民“慧”种地。
做加法,良种配良法高产有底气
4月30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里,两台收割机正在麦田里来回穿梭收割早熟丰产小麦新品种蜀麦1963,亩产527.3公斤。“这个小麦新品种提前一周成熟,意味着可以提前种水稻,不仅可以避开成都平原的‘双抢’高峰,水稻亩产还能提升30~50斤。”邛崃市临邛街道华山村的种粮大户赵文贵告诉记者,今年他流转土地700亩,采用稻麦轮作模式,下一季水稻按照亩增产30斤计算,可增产2.1万斤。
“过去种小麦实在太难了,花了很多功夫不说,产量还不行,今年单产比去年高了整整50公斤。”“90后”种粮大户冷辑龙高兴地说,今年用了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无须反复整地,一次作业就完成播种、施肥、喷药作业,开沟标准,出苗特别整齐,省工、节肥、节种、节能,产量高、成本低、效益好。据了解,冷辑龙等众多大户口中的“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研究员领衔研发的“免耕带旋播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已连续4年被遴选为全国主推技术。该技术解决了稻茬小麦长期面临的“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难题,具有显著的增产、节本、增收效果,正在我国稻茬麦区快速推广。
5月28日,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仪张村“旱地小麦一优四改332应变抗逆栽培技术”示范田实收测产现场传来消息,该项技术较传统技术对照亩增收82.29公斤,增产33.24%。“我们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区冬小麦生产上存在的年际间降雨量差异大,年内集中于7、8、9三个月,与小麦生育期严重错位,土壤水分耗散大、地力不匀、品种适‘旱’性差等问题进行攻关,将旱地小麦生育条件(降雨量、地力)和农艺措施融合,立足不同降雨年型和耕地类型,优化调整小麦品种、施肥技术和播种方式。”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临汾综合试验站研究员张定介绍,“一优四改”核心技术在小麦生育前期低温、返青期后持续高温、生育后期“干热风”极端气候之年,实现了雨养旱地小麦高产稳产。
做减法,良机配良技减损有良方
科学减损等于绿色增产。今年“三夏”期间,全国各地预计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650万台(套),机收减损成为粮食“落袋为安”的关键一步。
“损失率0.56%,获得第一!”这是江苏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射阳赛区)的最新成绩,4分钟就可以收割1亩小麦。“现在收割机马力大、滚筒长,有的地块1平方米只能找到五六粒;麦茬留得都不高,非常标准。”工作人员介绍。记者捡起麦粒嚼了嚼,感觉像炒过的黄豆一样硬。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机收减损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处长陆桂良介绍,目前,江苏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为0.94%。按照测算,如果全省平均机收损失率降低0.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2800万斤小麦损失,这相当于3.5万人一年的口粮或增加3.7万亩种植面积。
在小麦主产区山东,麦收之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培训,提高机手田间操作技能。每年面向全省发放专题短视频光盘、宣传漫画8000余份,有针对性地强化机手的节粮减损意识。同时与多部门联动制定应急预案,设立跨区作业接机服务站,成立应急作业服务队,确保小麦成熟一亩就收割一亩,变“丰收在田”为“丰收到手”。
小麦秸秆打捆离田也成为山东各地麦田里又一番热闹景象。小麦机收、秸秆打捆、秸秆清运同时进行,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残留、播种量、农药使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还为农民及时播种玉米、大豆等夏季作物提供有利条件,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收的双赢。
在中原大地河南,“增”“减”之中蕴含更多耕耘的深意。针对晾晒、运输、仓储等产后环节粮食损失占比高的问题,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粮食烘干技术和科学储粮装具,增强粮食烘干能力和科学储粮能力,耕好节粮减损这一“无形粮田”。此外,面对干热风、病虫害等“拦路虎”,气象部门卫星遥感、智能网格预报等技术手段齐上阵,从整个链条入手减少“丢粮率”。
做乘法,数智配数据增粮有实招
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6.5%,82%以上的农户使用智能手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了27.6%,智慧农业已经贯穿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在智能终端方面,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已达到220万台,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90后”新农人焦瑞和他的农机刚结束今夏的忙碌。今年“三夏”期间,他只要操作手机设定好路线,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就能自行穿梭在麦田中,并在满载时自动返回卸粮。“干活不嫌累,加班不收费。相比传统有人驾驶来说,24小时不间断作业可以增加抢收时间,机收减损率可以达到0.6%。”焦瑞说。
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最新农情信息不断更新,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十朵数字云”成为农民智慧农业的“数字新农具”,形成了江苏省农业农村的“数字全景图”。农机忙、人轻松了。这一点不光是专家团队和种粮大户深有感触,周边的小农户和农场雇工体会更深。由于劳动量大大减轻,这些农户除了种好自己的口粮田,还能到农场打工。
夏收忙完,夏播接茬。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建国镇拓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处玉米种植示范田里,装有“智慧大脑”的新式播种机正沿着预先设定好的线路进行精量播种。
“最近要播3000亩玉米,准备了5台智能播种机,作业速度快、效率高,两三天就能完成夏播。”合作社负责人刘宝收说,以前要雇一群人,现在无需人工驾驶。
无独有偶,在山西省大同市,2000多亩试点田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北斗+智慧农业’就是先进,不仅可以节约5%的种子、肥料使用量,还能提高10%的出苗率。”云冈区西韩岭乡北村农民昝普亮告诉记者,只有利用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进行播种,才能实现宽窄行、二比空等多种模式的精准种植,也为土地轮作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