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重任,需要群策群力、共商共议。
近日,北京市政协召开“以‘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为抓手,开拓首都乡村振兴新局面”专题协商会。该议题是今年北京市委下达的重点协商议题之一,这次会议又在首都各界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之际召开,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这次专题协商会,有关负责人参会并作讲话。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汇报了近期调研情况和主要意见建议,13位委员和专家作了发言,提出了富有深度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委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首都乡村全面振兴凝聚了广泛共识。
在调研中深化对北京农业农村的认识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为开好本次专题协商会,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牵头,组织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联合民主党派和涉农区政协,深入相关涉农区实地调研,并赴河北、天津、浙江和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累计深入基层乡村、涉农企业、研究机构等40多个点位,组织各类调研和座谈活动16次,400余人次参加,为做好协商议政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解决认识问题排在第一位。北京是国际大都市,又是首都,全市目前有3000余个行政村、百万亩农田。与大体量的“城”相比,“乡”的体量已然很小,为何还要振兴乡村?通过这次调研,委员们对北京农业农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共识。
“要重新审视城乡关系,更加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农业具有生产供给和应急保障、保育涵养生态、满足市民休闲体验等多重功能。北京农村日益成为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实现首都减量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腹地和未来空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广大农民共享首都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主任李成贵总结。
而从更深意义、更高站位上来看,北京作为首都,农业农村发展直接关系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色,关系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底色。
近年来,北京“百千工程”有效推进了全市乡村振兴。但调研也发现,全市还存在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及乡村内部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小村弱村数量较多、土地要素配置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的短板和弱项。
形成了共识,发现了问题,北京乡村振兴也就有了战略方向。
“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北京最大的市情就在于是‘首都’,所有工作都要聚焦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最突出的农情就是‘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要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特殊的市情农情决定了北京实施‘百千工程’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善标准,树立大局意识,做到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李成贵表示。
规划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和美乡村
大道既定,北京新一轮“百千工程”该如何瞄准方向提档升级?首要的还是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对此,委员们纷纷提出,要建立健全具有首都特色的城乡规划建设和乡村风貌管控机制,引导和支持村庄实现渐进式有机更新,展示全域和美乡村风采。
“北京在乡村建设的‘塑形’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整体乡村建设的‘健体’和‘铸魂’上仍需要着力提升。”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吴永常表示。对此,他提出建设“才貌双全”的首都特色乡村。
在“健体”上,建议乡村空间设计要通过乡村产业规划实施、村域空间肌理保护、村落整体风貌提升和建筑景观节点塑造4个层次展开,分类分区推进,形成具体的项目建设安排,强化村庄设计的融合与落实。在“铸魂”上,要创新“京华乡韵”特色主题,探索形成“根在农业、和在人文、美在生态、乐在生活、强在科技”具有北京特色的乡村建设新理念。
和美乡村如何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作为北京“百千工程”试点村,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山村通过“平急两用”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北京市政协委员,平谷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永生介绍,南山村对原有空间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改造,在保留传统乡村肌理的基础上,配套书吧、咖啡屋等新业态,使城与乡的元素更加融合,做到“平时热热闹闹”。同时,对村民房屋进行安全功能植入,配套完善医疗、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提升在紧急情况下作为应急疏散场所的承载能力,做到“急时稳稳当当”。
“实践证明,‘平急两用’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科学利用乡村空间、优化城乡发展布局的有效途径,对于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市级加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在全市范围推广平谷的经验做法。”李永生表示。
以“百千工程”破解京郊乡村“痛点”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最迫切的是要解决“人、钱、地”的问题。在北京市“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破解这些“痛点”?对此,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作为首都,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然而郊区农村人口外流、乡村人才匮乏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北京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要在盘活农村土地、生态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类激励政策,建立城乡融合社区治理机制,支持城市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北京市政协委员,延庆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远认为。他建议,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推动创客乡村运营团队进乡村,构建“专家+创客团队+基地农户”的组团创业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向乡村流动。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认为,北京农业的信息化和智能装备水平整体还不高,需要打造数字化人才队伍。“通过打好专班引才、揭榜引才、以才引才、以赛引才等‘组合拳’,引进一批智慧农业高层次人才。同时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数字技术产品应用技能、电商营销技能、数字安全等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培训,并给予数字素养能力认证,全方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百千工程”是个大工程,钱从哪儿来?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王小霞建议发挥北京市央企和国企聚集的优势,建立“乡村产业投资基金”,梳理一批项目清单,精准招商,加快推进央国企对首都农业农村投资项目的投入。
用地紧张,是超大城市的普遍难题。课题组建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落实点状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尽快研究出台农业建设“小微用地”政策,完善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切实保障北京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优化调整行政村规模是缓解京郊乡村用地紧缺的一条新途径。课题组成员、北京市农研中心总经济师陈雪原介绍,京郊“小村、弱村”现象普遍,村庄居民点亟待优化调整。他提出“调、减、增”3条建议,可从山区起步,启动优化调整行政村规模试点,释放集约节约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红利。
据课题组初步测算,通过优化调整行政村规模,可集约40万亩建设用地指标,对于在减量发展背景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拓展首都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实施“百千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有许多问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探讨。北京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强调,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和优势,围绕这篇“大文章”持续用力,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心聚力,为推动首都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