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数字技术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时间:2024-08-07 10:45:23 作者:郑玉莲 来源:安徽日报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数字技术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要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绘就产业强、生活美、文化兴、治理优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释放乡村发展动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知识溢出、普惠释放等效应,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乡村产业领域快速流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智能化农业装备、信息终端、手机App等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扩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业产业的生产、流通、监管、营销各环节深度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以“农业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的全产业数字化发展模式,搭建农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拓展数据获取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数据获取和共享水平,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利用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鼓励发展数字文旅、创意农业、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村民生活品质。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而且降低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成本,从而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提供新路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推动网络运营商加快5G网络、千兆光网在农村地区的全区域覆盖、全领域覆盖、全场景覆盖,提供低延迟、高速度、高宽带的网络。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强化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娱内容、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应用提档升级,着力加强普惠金融、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慧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蓝图,打造“一村一景”,实现“一村一韵”,让更多乡村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人和的“富春山居图”。
丰富乡村文化场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要塑乡土乡貌之形,更要铸乡风乡情之魂。当前,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对乡村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也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整合数字文化资源,绘制乡村数字文化图景,将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存储好、运用好、发展好。加强乡村文化数据信息与数字化平台建设,运用数字技术的搜集、整合、存储、展示等优势功能,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为后代留下可探寻的“根”与“源”。将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图文、直播、短视频等为载体,延伸乡土文化传播渠道,促进乡村文化“破屏出圈”。强化农民数字素养培训,突出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独特的社交功能,记录和展示乡村的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地方特色以及乡村发展新动态,引导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自信。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的广泛运用,不仅深刻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创新路径。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各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开放流动,打造乡村治理“最强大脑”,提升信息传送效率,实现一次信息采集、多方共享利用,为乡村治理提供速度快、精度高、价值大的数据支持,激活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深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实现智能化防控全覆盖,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引导村民利用互联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监督,共同构建和美乡村。深耕“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捷办”,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把村务搬进微信群,及时发布消息,定期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实现干群实时互动,快速、精准响应农民需求,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便捷性和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