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绽放时代光彩
时间:2024-08-08 09:10:09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为我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提供了根本遵循。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人类价值理念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我国已成功申报的59项世界遗产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留下了不少深刻烙印。从红河哈尼梯田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到良渚古城遗址见证的古老稻作文明成就,再到新入选的北京中轴线里蕴藏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清晰地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申遗成功是申遗工作的结点,也是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新起点。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无法再生、无可替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和保护督察制度,按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原则,强化协调配合,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在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生态资源,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要统筹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通过挖掘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丰富内涵,为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提供坚实载体,也要通过全面改善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状况,推动遗产所在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还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手段,通过保护、传承、利用这些瑰宝珍宝,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也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就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与同为世界遗产的韩国滩涂紧密连接。这不仅印证了世界遗产所守护的共同价值,也更加要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更好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我们要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重视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断探索保护的思路与方法,总结好保护经验,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极为宝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让更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因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而更加美好富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