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沃土 办好“大思政课”
时间:2024-08-12 10:22:47 作者:琚超 来源:农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转变。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广袤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青年学生读懂中国的“大课堂”,青春报国的“大舞台”,也是增强“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成效的“沃土良田”。
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学生的“根”和“魂”。“大思政课”既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埋在青年学生的内心,也要让“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乡村为这粒“种子”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凝聚成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赓续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思政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就要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一件件身边的事、一个个具体的人,向学生讲清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解码农耕文明,与传统文化互通互动、共情共鸣,是讲好思政课的一把“金钥匙”。农耕文明为青年学生读懂中国提供了历史视角,感悟农耕文明,才能真正读懂中华文明,才能自觉自信地坚守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农耕文明为青年学生自信自立提供了精神滋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如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劳节俭的美德、诚信重礼的乡风、耕读躬行的家训,其所蕴含的道德精神和价值理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源泉。“大思政课”要善于运用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讲好何为中华、何以中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方面,思政课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激励青年;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大课”,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让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身边,参与基层治理、支农支教、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等具体实践,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挺膺担当。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思政课培养的是“大写的人”,广袤的乡村是青年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有助于青年在奋斗中成长。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明白“为谁吃苦”,为人民吃苦奋斗,是青年学生的人生方向。扎根在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守护着大国粮仓,保护着绿水青山,既是青年学生躬身学习的榜样,也是服务奉献的对象。青年学生要善于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在爱农支农兴农的实践中厚植为民情怀,锤炼高尚品格。思政课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会学生面向乡村振兴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瞄准群众身边的“难事”“小事”“心事”,学会怎样深入调查研究,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怎样用心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夯实成长根基,成长为堪当时代大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