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二代”数字素养 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4-08-14 09:27:08 作者:沈子璇 刘雪梅 来源:农民日报
“农二代”已日趋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主力军,“农二代”能否转型为高素质农民,关乎“谁来种地”“现代农业向何处去”“乡村振兴,人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指明了扶持“农二代”向乡村人才转型的方向。
当前,“农二代”生产生活方式上相较于前一代人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更强,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靠数字技术从事生产管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农业产业工人也惯于以数字技术作为助手。然而,对照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根据笔者对湖北省“农二代”数字素养的重点调研发现,“农二代”群体总体数字素养不高,亟待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予以培育加强,帮助“农二代”更加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气、增添活力,加速我国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2022年湖北省19岁~39岁乡村人口的总数为451794人,其中绝大多数从事传统农业或外出务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为7.4%,掌握数字知识或能运用数字技术的占比更低。相较于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数字化的平均水平,湖北该项指标总体偏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二代”数字素养不高对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学习运用有迟滞效应。根据调研,湖北省内“农二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一代”,但在农业专业知识,特别是数字农业知识方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这种知识结构缺陷易造成农村数字人才支撑不足。
针对以湖北为代表的上述现状,笔者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强化“农二代”数字素养,更好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
宏观层面,应该加快建立“农二代”数字素养的激励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扶持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评价体系能激发“农二代”的创新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创新人才持股计划、住房及社会保障激励措施中增加数字权重,就是促进“农二代”努力提升数字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继续推行“以赛促学”的模式,用以激励“农二代”真正将数字知识和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推动数字农业成果转化。提升“农二代”数字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资源互通、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扶持机制,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人才、技术、资金的良性循环,为促进“农二代”发挥其内在动机、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一个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利于提高“农二代”对家乡的归属感。首先,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规范性特点,各国都是先法而后行。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养老、失业、医疗和低保这“四保”,需要逐步在法律方面一步步完善起来。其次,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尽量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应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与户口捆绑的各种利益差异;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民发放养老补贴,以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会给“农二代”带来牢固的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加快“农二代”的数字素养提升进程。
中观层面,应该继续完善农村教育与培训体系。开展立足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字新技术、新应用培训,让“农二代”在数字生活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升其数字化理念、素养和技能,充分发挥数字素养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对“农二代”的教育与培训不仅应以增加就业和收入为目的,更要以“农二代”个体本身的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以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效率农业、“农二代”自主创业为教育与培训的主要落脚点,及时了解“农二代”关于教育培训的愿望与需求,积极引导“农二代”参加技能培训与教育开发,分类分层进行教育培训,采用学习周期短、高新技术尖、付诸见效快的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机构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帮助“农二代”提升自我价值。此外,培训内容层面尤其需要关注和侧重于基础的农技知识服务、数字化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式等。同时,需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为“农二代”数字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提供保障。
微观层面,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着力引导。对“农二代”个体来说,首先要认识到学习数字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其更要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通过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网络远程课程、实地实践等,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通过培育新理念、掌握新技能、顺应新趋势,加强自身的信息检索能力、农业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和融入市场、合作组织的综合能力,不断适应新技术、新市场需求带来的新变化。尤其要认识到数字技术在产业融合中的效率提升与创新作用,通过开拓新产业赛道、发掘新业态,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并带动周围村民创业致富,形成辐射效应,创造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作者沈子璇单位系湖北工业大学,刘雪梅单位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