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党建引领、科技支撑助力海南乡村产业发展
如何让科技服务长效务实,如何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近年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品资所”)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和科技支撑,以品种资源为媒介,为海南乡村振兴谋划打造了核心产业,让乡村产业发展有了新动力。
橡胶林下挖潜力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是典型的黎族村落,地处海南中部山区,林多地少,产业发展受限。村里除少量种植山兰稻外,橡胶和益智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5年起,中国热科院开始对拥处村进行定点帮扶,连续选派多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村里谋发展。2020年5月,为进一步巩固驻村帮扶成果,确保产业发展持续稳定,中国热科院品资所专门出台了各党支部在基层建立长期联系点的管理办法,决定让该所南药研究中心党支部与拥处村党支部建立结对联系点,确保科技服务产业、服务基层。
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南药研究中心支部书记王茂媛告诉记者,林多地少,橡胶产业“一胶独大”,产业多元化不足,是制约拥处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只有拓展林下经济才能为村民增收带来新的增量。
拥处村村民虽早有在橡胶林下套种益智的传统,但因缺乏育苗技术,每年只能上山挖野生益智苗来维持生产,产量无法保障。而良种选育正好是南药研究中心的优势,他们2016年选育的“琼中2号”益智新品种,产量、抗性都很好,非常适合在海南中部山区种植。
“‘琼中2号’益智干果亩均产量约100斤,本地农家品种,管护得好能有50多斤,管不好的也就30来斤。”王茂媛说,拥处村村民种益智多数是靠天吃饭、疏于管理,今年价格上涨,看到产量差距后,农户纷纷上山施肥管理,不少人跑到村委会找驻村第一书记希望买新种苗。
“种了70亩益智,干果产量1000多斤,卖了3万多元。”拥处村村民王飞直言,“以前大伙都说中国热科院的益智品种好,自己没上心,碰到今年这种极端天气,差距就显出来了。三四月益智开花的时候干旱,山上挖的野生种坐果率低,‘琼中2号’的就好多了,而且矮化好采摘,果穗长、抗倒伏。”
近年来,为了推动益智产业提质增效,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在加大良种扶持的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培训,教村民育苗扩繁、砍枝盖头、保水保肥等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良种配良技,解决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瓶颈。目前,“琼中2号”益智新品种已在拥处村推广4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2万多亩。
最近,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南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帮助拥处村建设一条百草道,在村里去山兰稻基地的道路两侧种上近300种特色南药,除了筛选储备更多林下经济品种外,还能结合科普研学和药膳农家乐,助力当地发展乡村旅游。
小辣椒里谋延链
2023年,海口泡椒价格一度降到了每斤0.4元,但遵谭镇龙合村的黄灯笼辣椒却卖到每斤最低2.5元,当年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
龙合村之所以选择种植黄灯笼辣椒,要得益于中国热科院品资所蔬菜花卉研究中心党支部的强力推荐。2021年6月,双方开展支部共建后,蔬菜花卉研究中心第一时间对龙合村的土壤进行了全面检测,发现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非常适合种植黄灯笼辣椒。
“种什,土壤数据、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说了算。”中国热科院品资所蔬菜花卉研究中心党支部刘子记介绍,黄灯笼辣椒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深加工产品之一,从原材料种植到加工销售,已有很成熟的产业链,产业发展风险低,效益相对稳定。
有了科研人员的专业分析和技术支撑,龙合村便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探索中国热科院品资所蔬菜花卉研究中心选育的“热辣2号”黄灯笼辣椒,该品种具有丰产、抗病、辣度高、易加工等特性。通过党员带头参与,农户提供土地,村集体公司提供资金和种子,企业负责运营和管理。
“村民既不用愁种苗、种植技术,也不用愁销路。”刘子记告诉记者,村集体公司与收购企业提前签署收购订单,为农户提供保底收购价,让农户吃下“定心丸”。2022年,龙合村共发动19户村民参与黄灯笼辣椒种植,30亩的基地解决了15个就业岗位,共采摘6万多斤辣椒,销售收入达15万元。
看到龙合村黄灯笼辣椒的稳定效益,再加上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品种选择、育苗扩繁、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的全周期生产技术保障,遵谭镇决定扩大示范种植面积,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黄灯笼辣椒种植,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地方鸡上创特色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近年来,在海南西部地区,体型小、腹脂含量少的儋州鸡逐渐受到消费者喜爱。然而,早些年由于产肉量和产蛋量少,纯种的儋州鸡商品化开发程度低,市场规模小,种群存续一度面临危机。
2012年开始,儋州市加大对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保护利用,儋州鸡被作为地方特色品种加以保护。10多年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畜禽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奔波于儋州北岸地区的几十个行政村收集资源,联合相关科研单位逐步构建起从祖代、父母代到商品代的儋州鸡繁育体系,开发出儋州鸡专用饲料配方及免疫程序,并推动儋州鸡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近年来,儋州鸡凭其耐粗饲、耐高温高湿、敏捷性高和飞翔能力强等特性,成为儋州市橡胶种植企业和农户林下养殖的首选。
为了确保儋州鸡产业推广的持续稳定,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畜牧水稻研究中心党支部与当地儋州鸡养殖龙头企业海南热科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支部共建、技术共享,探索“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态养殖模式。
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畜牧水稻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施力光介绍,这一模式农民接受程度较高,容易推广,具体由企业向养殖户提供种鸡、全程跟踪服务,同时为养殖户垫付饲料费用,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待鸡苗长成成鸡后再回收进行育肥,养殖户每养一只儋州鸡可实现净利润6~8元。
“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和保底收购,我们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现在家庭年收入达到9万元~10万元。”养殖户张少志告诉记者,儋州鸡既可散养,也可圈养,各种饲养模式下,成活率都很高。
几年来,通过政府扶持、科技合作,儋州鸡初步形成了全产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模式。目前,儋州市年出栏儋州鸡200多万只,年产值约5亿元,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家保看来,正是有了党支部长期结对的联系,近年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科技服务海南地方产业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实,科技创新的新品种、新技术做到了第一时间在产业一线快速落地示范,实现了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