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新内生式发展 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间:2024-09-02 10:36:44 作者:张行发 徐虹 来源:农民日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农业农村具有自身独特特征,因此,必须依托中国本土情境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国情的发展方式与推进路径。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探索契合中国乡村特点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新内生式发展,在新型城乡互动关系下构建“内外联动,上下协作”的新内生发展系统。新内生式发展更加关注城乡要素联动,有效实现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统合,激活了乡村内部发展动力,有效确保乡村发展的自主性和地方创造力,推动了新型城乡关系建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加快推动乡村新内生式发展,必须从城乡要素流动入手,构建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系统。迈入新发展阶段,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路径。大力推动乡村新内生式发展,必须关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构建“外引促内育,内外相融合”的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系统。如各地蓬勃发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不仅为乡村发展带来人流,更推动了知识观念、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入乡村。此外,资金要素的流动还推动了乡村内部生态资源实现价值增值,培育壮大了乡村富民产业。从资源利用视角来看,乡村的清新空气、优质水源、山林湖泊、草地等都是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宝贵生态资源,而新内生式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盘活乡村内部沉睡资源,通过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创造。因此,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要将乡村外部优质资源要素有序引入乡村,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价值创造,构建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系统,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加快推动乡村新内生式发展,必须激活农户主体性,构建以农户为核心的多主体参与系统。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团选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从实践来看,多元参与主体嵌入乡村,不断推动科技、管理、资金等要素下沉乡村,已经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要始终坚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支持与参与,要坚持农民主体性,不断向农户赋权增能。具体来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应实现农户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确保农户知情权和决策权,更要将农户收益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农户收益权,因此,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此外,能力体系建设是乡村迈向新内生式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要充分挖掘当地农户所具有的潜能和地方性知识,构建“外部力量帮扶+内部自我学习”能力成长机制,不断因地制宜地创新农户赋权增能路径,让农户居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构建以农户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参与系统,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要素、新动能和新活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推动乡村新内生式发展,必须着眼于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以农业为基础的多元产业融合系统。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推动农业繁荣发展进而衍生出相关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习俗呈现出巨大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自然生态条件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发展新业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因此,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各地既可通过活化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又可开发利用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总之,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未来需关注的重要内容,且能够有效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多元产业融合系统,需要产业生态的革新,创新产业联动方式,要嵌入当下数字乡村建设大背景,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如可通过电商直播等数字营销方式宣传打造乡村地标性农副产品,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壮大一产,形成“三产带动二产壮大一产”的创新融合发展方式,也可依托自身农业独特优势做强一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进而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发展,探索“一产促进二产带动三产”的发展模式。总之,各地需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探索创新乡村产业融合模式与思路,推动乡村产业链条升级,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多元产业融合系统。
(张行发单位:鲁东大学;徐虹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