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雨水特别多,防汛成了辽宁省康平县柳树屯乡花古村第一书记那娜和村“两委”成员的头等大事。听闻农田作业路上的漫水桥被洪水冲毁,那娜当即与省交通、水利相关部门联系,争取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毁桥梁的修缮,群众出行恢复如常。
近年来,康平县始终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目标,精心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创新性地探索“组团攻坚”帮扶模式,有效整合资源,为选派干部在乡村建功立业搭建了广阔舞台,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筑起堡垒聚人心
“党建强,乡村兴。”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康平县东关街道嘎叭屯村的第一书记杨剑明深知这个道理。刚履新时,杨剑明便敏锐地察觉到,要想振兴乡村,首先得凝聚人心,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让他们在忙碌之余也能汲取精神养分,为乡村振兴蓄力。
在防汛抗灾的关键时刻,由他组建的党员先锋突击队,如同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村民的“主心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沈阳市委组织部派驻康平县北四家子乡高家街村第一书记杨朔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村情村貌,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因此,他走遍了高家街村的每一个角落,与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组长促膝长谈,倾听民声,掌握实情。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他更是创新性地组织支委委员、党小组组长轮流领学,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党委的重要决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进一步筑牢了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
在康平县,像杨剑明、杨朔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还有很多。他们以党建为引领,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解决突出问题,培养后备力量,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全县第一书记共帮助打造了21个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示范点,推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5个,解决各类突出问题43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因地制宜兴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康平县委组织部精心策划,依托第一书记助农工作站,绘就了一幅旨在优化整合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蓝图。这幅蓝图不仅汇集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力量,更催生了“第一书记先锋团(队)”的诞生。他们穿梭于村间巷陌,用心聆听村民的声音,用行动拓宽销售渠道,发展特色产业,将致富的“金钥匙”交到每一位村民手中。
北四家子乡刘家店村的第一书记艾木,正是这场变革的先行者。在完成上一轮任期后,他毅然选择连派连任,继续深耕这片他深爱的土地。通过深入调研,艾木敏锐地捕捉到刘家店村与邻近程家窝堡村面临的共同难题:盐碱沙地广布,地力贫瘠。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发现了林下食用菌种植这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艾木果断决策,携手程家窝堡村,共同成立食用菌联合产业党委,以组织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
在艾木的精心指导和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程家窝堡村的张海民开始种植平菇。“种蘑菇真是个好活儿,一天只需浇水两次,既不耽误农事,又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张海民满脸笑意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在他看来,每月4500至5000元的稳定收入,是对辛勤劳动最好的回报。
看到张海民的成功,另外两位农户也心动了,经营起3栋大棚种植平菇,每位农户人均获利高达1.3万元。这一喜人成果,唤醒了更多观望者的心,他们纷纷加入到食用菌种植的行列。
为了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艾木又积极争取资金,为程家村建设了5栋钢架大棚,总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专门用于食用菌种植。这不仅显著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走上致富之路。截至2023年年底,康平县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已全部突破10万元大关,预计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20万元的行政村将超过70%,为民生福祉的增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心用情巧治理
夏日的阳光洒在康平县二牛所口镇刘家窝堡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绿植的清新气息。在这样一个宁静的村庄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假期托管班。声乐的旋律、口才的训练、绘画的色彩、奥数的智慧……每一门课程都像是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外面广阔天地的精彩,也让那些在外辛勤工作的父母多了一份安心与欣慰。
自2019年起,刘家窝堡村的儿童托管班已累计为超过130名孩子提供了超过1300课时的丰富多彩课程。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身影——宋楠楠,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派驻的第一书记。6年的光阴,从成立免费的村级老人照料站到留守儿童托管班,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村民的关心。老人在这里享受到了温馨的餐食和周到的照料,孩子们则有了一个安全、快乐的学习环境。
康平县的美,不仅仅在于人心的温暖,更在于自然的馈赠。绿水青山是这里最宝贵的财富,康平县的干部深知,只有将党建引领与科学规划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美丽与宜居。
郝官屯镇小塔子村,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者。王飙,这个村的第一书记,仿佛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园艺师,他的眼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每一寸土地、每一处景致,都在他的细心打理下焕发新生。3500盆超级海棠、4500盆串红,在他的精心布局下,成为了村中最亮眼的风景线。而那些曾经不起眼的树木,也在他的指挥下,重新找回了它们的尊严与生命力,为村庄增添了一抹抹翠绿。
康平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就像是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一颗颗螺丝钉,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紧紧地拧紧了乡村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让和谐与秩序成为这里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梦想的编织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推己及人做服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康平县深入开展“党派我来的”温暖行动中,一幕幕温馨而感人的故事正悄然上演,它们源自于那些脚踏实地、心系百姓的第一书记们。
王刚,这位来自东北大学的沙金台乡东窑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仿佛是一位穿梭在村民间的“和平使者”。他以智慧和耐心,巧妙地解决了村民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将潜在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为东窑村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
在郝官屯镇钱家屯村,王哲这个名字同样响亮。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对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了如指掌,仿佛是一本行走的“村志”。今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水考验着村庄的团结与智慧。有两户村民因为积水在开挖排水沟问题上产生纠纷,面对农田积水的困扰,王哲迅速行动,邀请镇司法所成员共同参与调解,巧妙规划排水沟的走向,既解决了积水问题,又避免了对其他村民田地的影响,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康平县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体驻村第一书记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期盼,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的带领下,康平县的乡村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