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绘就金秋新风景
时间:2024-09-13 09:22:15 作者:周春旺 来源:衡水新闻网
金秋九月,被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的衡水湖畔,一幅生动而和谐的生态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在冀州区冀州镇北冯家庄村,一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稻香蟹肥、生机勃勃,成为“京津冀最美湿地”旁一颗璀璨的生态农业明珠。
这里,正是我市首个大规模“蟹稻共生”试验种植模式的成功实践地,3000亩盐碱荒地摇身一变,成为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书写着生态与效益并重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北冯家庄村坐落于衡水湖西岸,坐拥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饱受土地盐碱化的困扰,导致传统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难以尽如人意。
今年,当第一缕春风拂过这片沉睡的土地时,“蟹稻共生”项目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注入这片干涸已久的盐碱地。项目自3月在北冯家庄村新型农业综合体种植基地正式启动以来,迅速生根发芽。3000亩盐碱地与废弃荒地迎来了它们的“重生”,同步引入的3000万只螃蟹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居民”。两者一结合既利用了螃蟹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天然优势,又通过水稻为螃蟹提供遮荫、觅食的环境,实现了生态循环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奏响了一首生态循环的和谐乐章。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示范区内的稻田蟹率先进入了收获期。9月1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片的稻田上,村民便开始了忙碌的捕捞工作。一只只肥美的稻田蟹被小心翼翼地捕捞上岸,它们个个体态饱满、膏满黄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些稻田蟹将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市场,成为人们节日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更将成为衡水湖的新名片。
“你看这水稻,长得多壮实,亩产预计能达到1000到1500斤,加工后的稻米每斤得卖30元以上,远超传统粮食作物的产值。再看这螃蟹,总产量得4万多斤,市场上一斤能卖到30多元呢。”稻田管理技术员张顺喜站在田埂上,满脸自豪地望着眼前的稻田,话语中充满自信。据悉,螃蟹捕捞期将持续到10月1日左右。
冀州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负责人表示,“蟹稻共生”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我市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有效解决了盐碱地治理难题,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未来,将继续加大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漫步在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北冯家庄村的稻田绿油油、黄澄澄,一大片一大片的。随风轻摆的禾穗间,不时可见螃蟹悠闲地穿梭,一派南国水乡般的和谐景象,在北方大地显得格外珍贵且动人。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变迁,更是农业发展模式深刻变革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