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种,主要靠育种人眼看、尺量、秤称,对于一个性状的判断往往要等到完全成熟,育种周期长且难度大,至少需要8年至10年的等待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农业科技正在重塑育种工作的样态。如今,通过在实验室开展分子设计分析,实现抗病虫等优异基因的高效选择和设计聚合,使育种效率提升1倍以上。
就像育种一样,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通过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集聚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在此过程中迸发出的新质生产力,壮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新技术:集聚区域力量,打造产业高地
不用养猪,就能吃到猪肉了,你敢相信吗?在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研人员面向未来食品,深耕细胞培养肉的研发与生产,在种子细胞提取与干性维持、细胞悬浮放大生产、无血清培养基研制以及产品研发方面均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打通了猪细胞培养肉全面规模化生产路径。也就是说,你想吃的猪肉,直接可以通过细胞培养。
目前,全国共有9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农高区”),其定位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着力打造“两区三高地”(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是最易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区域。
黑龙江佳木斯农高区创新水稻叠盘智能化工厂育秧技术、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黑土耕地保护“三江模式”。陕西杨凌农高区创新小麦分子育种技术,正逐步开展数字化育种……
近年来,各农高区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发展理念,开创未来产业。目前,南京农高区细胞肉生产规模已从一开始的5克实验室样品,发展到目前的年产量200公斤,接下来将建立2000升生产线,到时年产量可达20吨以上。“未来,打通猪细胞培养肉全面规模化生产路径,可以减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减少82%~96%的用水量等,将有效地解决肉品供求与资源环境禀赋矛盾等问题,还能够减少污染和疫病发生。”项目负责人丁世杰表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是农业农村部开展科技创新的另一项举措,旨在统筹谋划科技和产业发展,搭建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科技等要素深度融合的平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2020年6月,武汉科创中心获批建设。“科创中心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为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创造条件,包括扶持政策、农创基金投资、人才招引服务保障等,同时,围绕成果的应用,聚焦产业上下游进行整合,帮助企业推广成果,促进企业间合作。”武汉科创中心负责人陈春明表示。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可引起猪流行性腹泻(PED),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快,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均易感染,尤其容易引起日龄较小哺乳仔猪腹泻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1~3日龄仔猪的死亡率可达100%。但一直以来,这项技术长期依赖进口。
位于武汉科创中心核心区的武汉科前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何启盖教授团队创制国内首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IgA抗体检测试剂盒,为有效预防该病和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新模式:科技先行,探索县域经济增长值
走进上海松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张大屏首先进入眼帘,“这是生态农业数字看板,从首页可以看到存栏量、饲料、水电量等数据,还能实时查看猪场内部运行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有5G、数字孪生等技术。”副总经理赵峰介绍道,这是一座智能化数字化养殖场。依靠这些,这里的一个人就能控制6万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大大节省了人力等各项成本。
县域是最接近基层群众的区域,也是最有活力的地方。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简称“先行县”),通过各县与对口技术单位长期密切合作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一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模式涌现。
在探索楼房养猪的基础上,金山区借助上海市农科院的科技支撑,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赵峰说:“我们建立了‘猪-沼/粪肥-粮菜果种植’的生态循环绿色农业典型模式,利用产生的猪粪污进行发电,解决了规模化养殖的污染问题,同时也满足猪场自身的日常用电,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发电产生的沼液更是可以作为天然绿肥供农户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作物品质,实现了100%的粪污资源化利用。”
金山区配套建设了沼气工程,每天产沼气量约为8000方。在此基础上,金山区还支持松林建设了上海首个规模化养殖场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项目,在满足自身能源需求下,将富余排空的沼气提纯后并入燃气管网,截至目前,生物天然气产量约23万方,销售收入达50万余元。
金山区只是全国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湖北省枝江市整合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力量,打好农业科技创新“组合拳”,推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科技支撑、农户参与“四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重庆市潼南区创新1区领导对接1所院校、成立1批团队、合作1批企业、制定1套政策、落实1套服务、转化1批成果的“7个1”,穿透式“一条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打造“科技载体引擎+高质量主导产业”的潼南先行县共建模式。
新路径:让“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起来
一直以来,科技和产业息息相关,科技成果只有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融是促进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要想让科技与金融结合,必须主动扩大“朋友圈”。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举办系列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截至目前,已举办“‘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前沿技术创投”“为农业科技注入金融的力量”等高端对话。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在上海举办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考虑到农科企业主要搞研发,对金融融资手段、相关政策、金融支持方式方法等不了解,上海市首先排摸农业科技企业的需求,组织对农业科技企业开展培训,按照其金融需求,寻找合适的金融机构,为企业解读政策,讲解实践案例,开展产品推荐,对农科企业下一步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提供了直接帮助。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了解目前到底有哪些农业科技企业,寻找新的“核爆点”、突破点,满足金融机构内生发展需求,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科技和金融结合,能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如此便实现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政府搭台,组织培训、路演,金融口和科技口交流对接,市场起主导作用,今年,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分别签约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涉农科技金融产品,累计成功获得1300万元资金贷款……
金融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反过来,也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持,从而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金融“活水”支持下,新质生产力越来越多地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