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再提速
时间:2024-09-25 11:07:20 作者:朱梦莹 来源:农民日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全球首例针对几丁质的原创生物农药走向市场化,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从原始理论创新到农药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浙江大学通过基因改良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颜值”、高产兼具的“七彩油菜”,在长江流域冬油菜区以及青藏高原等春油菜产区大面积示范应用;
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差异化市场需求持续开展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不断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最大限度激发创新热情,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不仅建成了国家实验室、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涉农企业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多元主体的基础架构,还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创新格局,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量的跃升、质的突破。
激活“动力源”,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融合
2020年5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全国40所高校院所被纳入试点范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位列其中。
牧医所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桂苹和团队一起,真真切切尝到了改革的“甜头”。2021年,赵桂苹团队的“鸡抗病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及与鸡抗病能力相关的SNP标记”发明专利,被作为职务成果进行赋权,团队享有成果所有权的70%,所里享有30%。随后,这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给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转让费高达800万元,并通过作价入股方式,赵桂苹团队获得了公司约1%的股权,极大激励了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并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赋权的带动效应不止于此。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帮助赵桂苹团队稳健发展,鸡遗传育种成果频出,吸引更多科研经费支持,成果转化收入一部分用来投入下一项技术的研发,实现了“科研-转化-科研”的良性循环。今年8月,团队自主培育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首次走出国门,为国产畜禽品种进军国际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
多年来,通过改革强化政策激励,利好不断——
农业农村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三部门从2014年开始,在4家中央科研单位实施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核心是科研人员个人从其成果中获得直接回报,而且比例不低于40%;
2017年,实施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改革试点,以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为评价依据,推动评价标准由“论文专利导向”转为“产业需求导向”,分类评价结果作为科技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与服务绩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加快构建以研究创新度、发展贡献度、产业关联度为不同侧重的分类评价体系,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犹如春风化雨,有力破解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极大激发了“象牙塔”里的创新活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壮大“生力军”,科技领军企业拓展创新版图
农业企业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连着大市场,在汇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3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显示,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指数近年来稳步提高,研发投入稳步增加。特别是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近两年立项的农作物、畜禽新品种培育任务由企业牵头的占50%以上,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一粒良种,万顷丰饶。针对我国大豆品种单产不高、油分含量低的现状,青岛清原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工具,对我国5大生态区的主流大豆底盘品种进行了高油高产定向编辑,利用高通量大豆遗传转化平台,得到千余份转化株系,突破了产量、含油量等多个关键基因同时编辑的技术难题,目前正加快鉴定、繁育,创制基因编辑高油高产大豆新种质。以高通量基因编辑大豆育种平台为基础,在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长江流域等生态区建立了20余个育种站和测试点,形成覆盖全国的商业化田间育种网络,并配备先进的育种设备进行快速加代扩繁,一年可达四至五代。
在今年6月举办的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上,雷沃谷神GM100无人小麦机与运粮车双机协同作业,配备着雷沃打捆机的雷沃拖拉机进行无人驾驶打捆作业,CVT拖拉机搭载雷沃电驱驱动高速精量播种机进行无人播种……一台台智能农机让传统的“三夏”生产“新”力十足。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农机、建设智慧农场,努力实现耕种一体化、植保灌溉一体化、收运烘储一体化,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科学种地”的问题。
当前,我国涉农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创新活力强的科技领军企业:在生物饲料、动物育种、动物保健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为畜牧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大北农集团;将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为全球农民提供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极飞科技;在杂交水稻等作物的育种、繁育和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隆平高科……它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造“强引擎”,创新联合体加速产业升级
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硬梗阻。
为解决行业性、区域性和基础性重大问题,农业农村部先后认定了优质奶业、棉花产业、渔业装备等5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上千家科研院校、企业参与联盟建设,有效改变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状。国家棉花产业联盟联合我国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贸易”全产业链的208家企事业单位,致力打造我国优质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品牌CCIA,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围绕农业科技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布局建设了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聚焦各自三大主导产业,集聚融合优势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资源,加快推动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与此同时,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各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以政科企、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建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聚焦稻麦果蔬、畜牧兽医、食品安全等细分领域,先后成立了响水西蓝花产业研究院、益客肉禽产业研究院等105家具有鲜明特色和高度针对性的产业研究院,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技术供给,有效推动了“土特产”品牌建设,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山东农业大学打通行业链、平台链、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政策链,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德州小麦产业研究院、聊城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等“航母”级平台助力科技创新……
这些农业产业研究院让科学家与企业家真正走到了一起,在试验田与大田中建立了纽带,让科技界与产业界达成了共识。在这样的模式下,科企双方结成紧密的创新联合体、产业协作体、利益共同体,成为朝着共同目标双向奔赴的科研“合伙人”,实现科研成果“即创即转,即研即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