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经历了重大变革和深度调整,随着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并扩散蔓延,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抬升,致使生猪养殖成本持续增加,部分散养户退出行业,整个市场的规模化水平大幅度提升。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8%,比2017年提升了21%,拥有更高生物安全水平和更强抗风险能力的大中型生猪养殖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在众多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中,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历30余年发展,现已形成集生猪养殖、生猪育种、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
2023年,牧原出栏生猪6382万头,作为我国最大生猪养殖企业,牧原持续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让我们一起看看,牧原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锚定更高标准 从底层突破
在2024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牧原展示了国际上养猪业更发达企业的一组生产数据:母猪年断奶仔猪数40头,母猪年上市肥猪数达到38头,育肥猪日增重1100克左右,全程料比2.3∶1。对标国际上更优秀的生产效率,国内生猪养殖业的猪效、人效和物效都有一定差距,例如牧原的育肥猪日增重和全程料肉比分别为800克以上和2.8∶1。
但差距就是机遇,当前生猪养殖企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就从猪舍承载量上来看,牧原每平方米承载猪的重量从过去的140公斤提升至180公斤,但实际最高能达260公斤。在牧原看来,其企业运转的着力点分为三层,上层是企业运营、经营,中层是现场管理、系统标准、工艺方案,底层是技术创新、科学发现。而牧原认为,底层虽然看起来与当前的经营和利润没有关系,但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合成生物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研究小品种氨基酸,将来能够撬动百万吨的氨基酸的应用,未来能减少千万吨的大豆使用。因此牧原将在底层通过创新技术、改进工艺等方法实现降本增效,向着11元/公斤,甚至更低的成本目标前行。
数智赋能 把猪养得更好
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产仔数、日增重等生产性能?牧原认为疾病是影响生猪表达性能的第一障碍,因此牧原致力于对猪疾病进行研究,并通过数智化来解决问题。
“我们做了智能监测,机器可以24小时在猪舍内部查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等。”牧原生猪养殖技术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能够快速测出猪的体温,及时发现亚健康猪群,牧原做了特制体温计,把温度纳入到饲养员的手机管理业务端,实现了人机交互。对于猪群咳嗽、腹泻等病情特征,牧原建立了声音和图像的监测识别,更早地监测到病情,并立刻通知饲养员前往查看和及时用药。同时,图像监测还能智能识别猪只姿态是否异常,体表有无发白、发红,耳部是否发绀等,确保异常猪只能够被第一时间发现,早预警、早管理。
北方冬季温度特别低,南方多雨,中原地区干燥,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创造统一的生产环境?牧原通过空气过滤猪舍及智能环控系统来实现去环境偏差,通过系统自动判定何时通风、何时喷淋,何时除臭灭菌,调控猪舍环境,做到四季如春。此外,猪舍内部还配备了无人车和无人机来运送疫苗、药品、工具等,这样一来就减少了人把病毒带到猪舍的风险。
借助业务数据 构建行业模型
“《猪病学》这本书非常厚,我认真研究,看得自己眼睛都近视了,也只看完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个时候我想,如果能让机器学习《猪病学》,去当一个好兽医,就轻松多了。我还在构想如何做的时候,人工智能就出来了。”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说:“经验总结就是算法,是最高效、成本最低的算法,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养猪育种、营养、健康、屠宰、猪舍设计、环保等都用得到算法。算法对企业发展的支撑,是潜移默化的,对智能化我们不恐惧,勇敢往前冲。”
“未来,我们要做一个大模型,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模型,是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把养猪作为中心环节,从种植端开始,借助我们实体的业务,所有业务板块都要用机器、用算法去学习,最终归纳总结出一个很好的模型,涵盖种植、饲料、养猪、屠宰、加工和零售等环节,在各个环节上实现效率高、价值大、成本低。一旦能做成,我们期望模型对外开放,也期望更多的人参与起来一起贡献,支撑养猪业高质量发展。”秦英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