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投资理财能力 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时间:2024-10-23 10:44:21 作者: 方民 董春宇 来源:农民日报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民增收的分量很重,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还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等作出部署。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农民投资理财、增加收入提供了难得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111.4%,年均实际增长7%,快于城镇居民年均实际增速1.8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得益于多重因素: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二是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四是惠农政策与税费优惠助力涉农产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财富积累加快,具备了多元化理财配置的能力和需求。提高农民投资理财能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投资理财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水平,利用闲置资金产生收益;有助于分散经济风险,通过多元投资,保障家庭经济安全;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可以更好地规划消费,合理使用资金,实现财产性收益最大化。
提高农民投资理财知识,构建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农村居民科学理财意识和能力缺乏,“低投资,高储蓄”是普遍现象,影响了剩余资产的保值增值。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宣传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编印农民理财知识读本,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农民普及基本的投资理财知识和投资工具的特点及风险。金融机构注意根据农民特点制定有效的营销方案,让农民充分了解相关产品的优缺点、风险种类和等级,结合自身需求合理规划资产组合和投资理财安排,从需求侧消除农村理财投资阻滞,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丰富投资理财产品设计,创新金融服务惠及农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偏少,投资理财产品大多以城市金融市场为基准设计,产品获利性、安全性与农民理财偏好存在偏差。要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对信贷业务以县域为主的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精准支持,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向农村延伸覆盖,开发更多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组合,兼顾收益与安全风险,带动农民投资理财需求。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保障农民的投资权益,防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拓宽农民多元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增加农民理财资金,提高投资理财需求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着力解决好良种培育、产品销售、仓储保鲜等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发展电商直播、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机会。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消费,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避免盲目攀比,杜绝各类封建迷信、赌博消费。树立良好消费习惯,适当增加健康、旅游、文化、娱乐方面的正当消费,加大对子女教育的规划投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和各类金融诈骗,学会辨别和选择稳健的投资项目、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规划部分积蓄专门谋划健康和养老保障,通过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虽然农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但综合来看,农村收入来源单一,剩余资金仅占总收入的不足30%,可累积性资金少,导致农民投资理财的保守偏好。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要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后顾之忧,改变农民不敢投资、害怕损失的心理,为农民投资理财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现代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