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和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所在地,山东潍坊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颇具地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肯定以农业农村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
总书记对“三个模式”的肯定,既是对潍坊“三农”工作的褒奖,更是鞭策和激励。而今,乡村振兴的大潮涌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潍坊如何继续用好“关键一招”,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生产关系,激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澎湃动力?
2023年以来,潍坊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改革,坚持以赋权活权方式赋能农村发展,系统谋划推出农地经济、城乡融合等“八大改革工程”,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新型农民权利关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小城镇更新”为代表的“三新”改革路径,有力地拓展创新了“三个模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2023年,潍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0元,比2018年增长46.7%;城乡居民收入比1.86∶1,有7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
构建“新型农民权利义务关系”,推进农村集体成员赋权改革
作为首批选定的试点,潍城区于河街道南伦村于2023年7月开始推进农村集体成员赋权改革,深入探索从“确权改制”到“赋权强村”再到“活权富民”的发展路径。具体推进中,扎实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重点清查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在清产核资基础上,把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村集体成员,明确村集体成员所享有的权益资格,以签订合同、配置股权等契约化形式赋予其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继承等权能。
“各类产权实现了应确尽确,村民放心流转或入股,权利义务边界清晰明了。”于河街道党委书记李丽说。在街道指导下,该村进一步围绕“活权”做文章,发挥城郊村优势,按照“全体参与、全村入股、全民共享”原则推进土地整合,打造南伦红星农场。目前,农场已设置花菇示范种植区、猕猴桃示范种植区等7个功能区,带动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同南伦村一样,坊子区坊安街道着眼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更加充分,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任家水坡村为突破口,制定《赋权试行方案》,科学界定“村集体成员”,实行赋权到户、分类赋权,根据集体成员不同分类,赋予不同权益,分两类赋予不同的权益,建立村集体成员花名册,完善了《村集体成员资格权赋权合同书》。6月19日组织举办全市首批村集体成员资格权赋权合同书集中签订仪式,将赋权合同书发至村民手中,同时将村级留档的合同书整理归档。
潍坊制定《关于开展村集体成员赋权改革工作的意见》,创新性整合村集体成员9项权利于一证,由村集体与村民签订集体成员资格权赋权合同书,按照“赋权到户、以权定酬、有偿退出、确保权益”原则,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等资产资源,通过明确村集体成员的权益资格、签订合同、配置股权等形式,赋予其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继承等权能,使农村各类产权实现了应确尽确,村民权利义务边界进一步明确清晰。
潍坊通过推进赋权改革,实现农民户口变动不影响其在村里的权利义务关系,有效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夯实村强民富根基
去年以来,安丘市石堆镇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接受“农户自营田+集体运营田”这一做法:有种地意愿的农户,在农户自营田范围内耕种;余下土地为集体运营田,由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或经营公司等形式,探索长效运营。
一村“两块田”,乡村“大变样”。石堆镇党委书记孙海升介绍,在镇级成立为农服务公司,为村级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保障、做好后盾;村级成立农地经营公司,村集体、入股农民按照一定的入股比例进行利益分配,村集体获得稳定收入,参股农户获得“保底+分红”收入。目前,该镇已有34个村庄推广这一发展模式,集体运营田总面积已达5600余亩,预计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石堆镇的“一村两块田”实践,源自潍坊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设计:按照“镇街参股指导、村级自主经营、合理配置股权、紧密利益联结”的思路,在镇村两级成立实体化运营公司,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联结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以农田种植为经营主业,形成参与市场活动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集体、村民和参与方共赢,推动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蹚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采访发现,潍坊推动在镇级设立为农服务公司,采取“镇级全资控股”“镇社村联合”“镇级引导、多村联建”等多种服务形式组建,主要承担指导村级公司开展土地流转和为各村组公司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村级设立农地经营公司,主要开展土地经营权“模拟流转”,按照“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原则,推动村内耕地成方连片并开展熟化提升,实现“小田变大田”,发展规模化经营。
一项“新型集体经济+”改革,抓住了优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一主线,破解了土地资源分散和村集体经济薄弱两大难题,推进效果显著:已在潍坊的13个县市区、35个镇街开展试点,累计成立镇级为农服务公司、村级农地经营公司160余家;公司集体股权比例不低于50%,与70%以上农户签订土地模拟流转协议,重点经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实施“新型小城镇更新”行动,建设乡村生活综合发展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是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一方面是留守老人对养老、医疗等服务的迫切需求,如何答好这一时代考卷?
高密市醴泉街道康庄社区,聚焦破解“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问题,探索实施了以新型小城镇更新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三步走”策略:
——先建后迁+村民自愿,实现“民有所居”。按照“村民自愿、局部实施、切块搬迁、先建后拆”原则,以15亩地块上居住农户为一个单元,将4个村庄占地划分为78个地块,采取集点成片、集片成面的灵活方式,有序开展村民有偿退出宅基地工作。
——分类施策+多元置换,实现“民有宜居”。针对不同安置群体,创新推出“1元廉租房+以房换房+货币补偿”的“三房同选”安置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创新路径+产业带动,实现“民有安居”。对社区进行高标准绿化、亮化、美化,完善购物、餐饮、健身、养老等生活配套;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托管周边5个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1个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区,年可提供就业岗位达1000余个。
康庄社区的变化,是潍坊实施“新型小城镇更新”行动、推动农民就近市民化的缩影。作为人口大市,潍坊即使城镇化率达到峰值,也会有200万至300万人居住在乡村。潍坊创新实施“新型小城镇更新”行动,依托重点镇驻地、农村社区中心村等,统筹谋划建设乡村生产生活综合发展区,逐步实现“近期服务周边群众,中长期吸引乡村群众集中生活居住”的目标。
采访发现,潍坊“新型小城镇”主要抓了两个重点:一是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潍坊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坚持道路、供水、物流、网络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护。近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009公里,基本实现自来水“村村通”、农村道路“户户通”,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70%。二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潍坊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村“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实现全覆盖。近年来组建义务教育集团35个、教育联盟131个,覆盖乡村学校329所;在乡镇打破卫生院与养老院各自为政体制障碍,创新融合民政、卫健职能,推动卫生院与养老院一体运营、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