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时节,三湘大地上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处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从育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水渠精准分控浇灌每个田块,田间土路变成硬化道,秸秆还田绿色防控……说起这些年田里的变化,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田汉社区的种粮大户田义难掩喜悦:“以前,田块高低不平,不好浇水,收割时,大农机又进不来;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大农机能从省道一路下到田里,地越来越好种。近两年,在高标准农田里种植双季稻,每亩纯利润在800元以上。”
湖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粮食产能提升的支撑性重大工程,如何建好、用好、管护好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基础?
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财政投入基础上,创新采用投贷联动、电子招投标等一体化、平台化方式,吸引市场主体,撬动金融资本,将投融资创新项目区100万亩农田每亩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以上;积极推广村集体“统管”、新型主体“托管”、专业队伍“专管”的管护模式;先行先试,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打破省域地界吸引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经营,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如何提高投入——投贷联动 以田养田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范围广、投资体量大,解决好资金问题是头等大事。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龚昕介绍,湖南省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投融资创新项目,在省财政设立农田建设专项预算的基础上,采取先建后补,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新增产能收益等作为奖补,吸引市场主体投资,撬动金融贷款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养田”推动建设,探索出符合省情的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机制。
近日,在宁乡市金洲镇千亩高标准农田里,记者看到,田块间水泥衬砌的灌溉渠就像农田的“毛细血管”,各处分设道闸开关,可确保精准地为每个田块输送源头活水。
2023年,宁乡市确定市国资集团为高标准农田投融资创新项目实施主体,负责该市2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投融资建设。
“国资集团既负责前期投融资,又负责3年的项目建设,以及随后20年的运营、管护,在相当长的周期内,要对工程质量、建后运营、管护负直接责任。”国资集团潘倩介绍,在承接项目以后,集团尝试以“投资人+EPC(工程总承包)+O(运营)”的模式,作为投资人投资约5000万元,并通过EPC公开招标选取建工企业实施1.5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山塘清淤、耕地地力提升、田间道路建设、灌溉排水建设等。
“通过新增耕地指标和新增产能指标的交易,能完全覆盖建设投入成本。”潘倩介绍,目前项目区内高标准农田每亩投资标准为3000元至4000元。项目完成后,可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元至50元/亩,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元至300元/亩。
金洲镇箭楼村种了几十年地的种植户黄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情景印象深刻:“去年,村里人一听要建设高标准农田,都关心得很!”黄勇告诉记者,工程建设前,村里、镇里会征求村民的建议,水塔(泵站)设在哪里方便灌溉,下田的“码头”怎么设置更好下田,村民都有发言权。
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黄勇一次性流转了近3000亩土地自种,并为周边几个村子提供粮食烘干、仓储,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通过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一年种植超过2万亩。
除了黄勇这样的种植大户,宁乡市投融资项目区内还引入北大荒集团等专业粮商,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订单农业等方式推进规模经营,逐步发展推广20万亩以上的规模化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种粮的综合效益。
目前,湖南省通过投融资创新项目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达到100万亩以上,亩均投资标准超3000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19亿元。
如何建设——以用定建 尊重农民意愿
高标准农田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分期、分区域配置,保证“建一块,成一块”,发挥出最大效益?在益阳市赫山区,记者看到了一种以用定建的“解法”。
近年来,赫山区在投融资创新项目的基础上,引入土地数字化改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何为土地数字化改革?就是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统一打包,进行挂网租赁,农民和村集体的收益按照入股份额进行分配。
在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透过大屏幕可以看到,该区15万亩耕地资源以村、以片为单位,被打包成可流转的项目产品,点开一个产品来看,田块大小、土壤肥力、位置、地形地貌信息一应俱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全国任何地方,只要打开平台的网站、客户端,就能实时“下单”。
“土地数字化改革,打破了土地流转的物理界限。”赫山区委书记周卫星表示,能够吸引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流转经营适度规模化、生产效益最大化。
3年前,来自江苏的种粮大户刘晓宇,在千里之外看到赫山区有大量土地经营权挂网竞拍,通过实地调研,他发现,这里的耕种条件与老家苏北平原几乎一样,而租金却不到老家的一半,于是,他以每亩440元的价格,竞拍到了笔架山乡中塘村2000多亩耕地的经营权。
随后,刘晓宇拍下经营权的地块,开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他的印象里,设计、施工、建设各阶段,他都提了不少建议,“每4个田块,只需要横纵两条机耕道就能满足作业需要;有的排灌渠道设置,可以顺着由高到低的地势;每块田要分设独立的闸门,提高灌溉效率……”刘晓宇说,他的这些建议和“定制需求”无一例外都被采纳,应用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几个月建设期过后,2023年春天,刘晓宇就在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早稻。
在建后的高标准农田上,“旋耕机旋耕、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撒肥、收割机收割,全程都能机械化,原来近一个月的‘双抢’,现在不到20天就完成了!”刘晓宇告诉记者,这两年,除去土地租金、农资、农机等成本,种植双季稻一年为他带来70万元以上的纯利润。
对整体打包流转的村集体土地,优先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避免了建后无人耕种的土地撂荒现象。对种粮大户来说,竞拍到经营权的土地,整块连片,没有“插花田”,可以“放下心来”长期规模化种植运营;对村里的农民来说,统一打包流转的方式,可以让自家承包地在全国的供求市场上,充分进行“价格发现”,获得租金和分红收益。
整体流转打包,固然经济效益高,但对有些农民来说,他们或对土地有感情,或习惯了与土地打交道,想自己种地,该如何解决?
在赫山区泉交河镇张家塘村千亩高标准农田里,记者看到有一小片靠近路边的区域,里面的水稻植株高低、密度略有参差,一路之隔便是种植大户郭世贤的田块,郭世贤告诉记者:“这片儿是村里农民的自种区,想自己种点儿田的农户,就在这片区域种。”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处长唐满平表示,湖南省在整区域、整镇、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除了整体打包流转的大片区域,各村(镇)会集中留出一片“自种”区域,面积适度,土壤肥沃,位置也要离农户住处近,想自己种地的农户可以在“自种”区域内,选择一部分进行自主耕种,原有承包地的权益维持不变。
在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有差异化的意愿、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但充分尊重每位农民的意愿,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正是改革推进中的温度所在。
如何管护——种植大户、村集体、专业队伍 各有分工
近几日,郭世贤用无人机刚完成了500亩晚稻喷药作业,闲下来,他便沿着田间渠路随手清除杂草、淤泥,再到村头查看一下泵站,“水塔(泵站)有没有问题,关系到我们下面农田的用水,经常来看看,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村里来修。”郭世贤说。
与郭世贤不同的,刘晓宇的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里有多个泵站,于是,刘晓宇和中塘村签订管护协议,在5年的流转期内,自己来负责高标准农田各项设施的管护工作。
“泵站钥匙门锁、电卡都在我手里。”刘晓宇告诉记者,由于流转面积比较大,算下来,用水用电还是自己管理更划算。
赫山区政府副区长蔡丽环介绍,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和“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赫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移交给所在镇村,由各村(社区)明确专人定期对田间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养护和维修;引入保险机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提供风险保障,降低因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工程损毁损失;引入第三方专业管护机构、推广智能化管护技术。目前,赫山区探索出村集体“统管”、新型主体“托管”、专业队伍“专管”的建后管护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连续3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管护资金,引导市、县财政建立管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给予适当补助,调动受益主体参与管护积极性。
长沙县先后出台了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办法和建后管护补助标准,并安排预算400万元作为建后管护奖励资金,对建后管护成效好的镇(街)给予激励;制作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维修维护标准图集,管护主体参照标准图集,对未损毁设施开展日常运行维护;对已损毁设施及时修复;对因机械作业或人为故意损坏的,由损坏人予以修复或缴纳维修费。
唐满平表示,今年,湖南省已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县(市、区)按照年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总额的1.5%,从省级财政资金中列支建后管护经费,解决管护资金来源问题。同时,全省将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纳入田长制考核范围,出台《关于加强农业产业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的决定》,将高标准农田纳入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明确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强化用途管控,确保长效利用。
截至2023年底,湖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由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实现“良田+良机+良法”配套,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效逾200元。
2024年,湖南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在高标准农田与新型经营模式的共同推动下,鱼米之乡的垄亩田间,正孕育着新一年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