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共建智慧农业共同体
时间:2024-11-14 10:56:39 作者:李如意 来源:北京日报
10月底,在位于天津静海区的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内,一排排果树整齐竖立。果园的间隙里,几台无人车正在按照北斗导航的指示进行巡检、开沟作业。入冬前桃树和梨树正在追加有机肥,还要剪枝,明年就将进入盛果期,做好这些能给来年开个好头。
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农科院”)在天津的科研示范基地,已成为京津两地的农业合作载体平台。得益于京津两地的资源融通,一批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在静海区落地应用,“智慧果园”“智慧园艺”等项目充满了科技范儿。
“智慧果园”别有洞天
果园占地15亩,种植了桃树和梨树,其中桃树的品种是来自北京农科院研发的瑞光55和瑞蟠101,在静海偏碱性土壤中长出的桃口感非常不错。
不光结的果好吃,这片“智慧果园”管理运营也很有门道。“只需一部手机,打开果园智慧管理小程序,就可以把果园生产的各方面数据看得一清二楚,水肥轻轻一点就好了。”北京农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建伟介绍,这套智慧管理体系已应用于昌平区一处苹果园,如今在静海区进行展示示范。与传统果园管理方式相比,“智慧果园”显著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水肥一体化和农事作业宜机化减少用水30%以上、提高肥药利用率15%以上。
果树行间,一款农业巡检喷洒无人车正在作业。吴建伟介绍,“这种无人车是一种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适用于矮化密植果园。无人车前部集成了摄像和火情监测装置,能够在果园内进行实时监控,还配备有喷药系统,可以按照预设的路线自动进行绿色农药喷洒,提高了作业效率。”
谈话间,吴建伟又指向了果园上方的防雹网,“过去靠人工,三四个小时才能拉上网。现在只要20分钟即可实现自动拉网,在夏季可以有效防止冰雹破坏果实。”未来,研究院还将引入自主知识产权的采摘机器人。吴建伟说:“采收是鲜果生产中最复杂、机械化水平最低的环节之一,未来将应用采摘机器人实现全程自动化采收。”
先进技术找到应用场地
静海是天津市农业大区,农业资源丰富,西瓜、小枣、蔬菜都是重点发展的产业。北京农科院科技资源发达,一些农业技术需要找到适合的场景进行验证、应用、转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2020年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成立,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静海区政府和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筹建,瞄准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等高精尖技术创新领域,目标是打造京津冀农业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智慧园艺”片区种植着北京农科院研发的西瓜、番茄、黄瓜等一系列品种,几座温室均使用了北京农科院智能装备中心研发的水肥智能控制系统、温室传感器和植保机等,这套系统可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实现自动化、精细化和远程化管理。吴建伟提到,“智慧园艺”展示的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静海区农业面积较大,先进技术批量推广应用后,农业装备的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进而更有利于推广这项技术和设备。
除去智慧种植区,研究院还建设了生产测试车间、办公楼等主体建筑,计划年底正式投用。吴建伟表示,赵春江院士团队将把总部研发的重要智慧农业科技成果,拿到这里结合天津市配套产业进行熟化并批量生产,包括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等,未来将开展农林牧渔全场景的智慧农业试验、示范与展示应用,从而树立天津市乃至全国智慧农业标杆。
打造“智能农业”特色名片
今年以来,静海区针对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做优现代都市农业、加快推进村强民富、提升现代生活水平、推动脱贫振兴衔接5项重点,实施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等16项工程,做好“宜”“和”“美”3篇大文章,奋力实现农民富裕富足这一根本目标。
静海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围绕智能农业发展,重点开展智能农机装备、农业遥感、新型传感器、农业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性研究,研发一批国内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农业智能系统与装备,利用高新产业园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孵化平台,推进静海区“智能农业”名片建设。